漫长的道路即将画上句号?
白宫那边放话了。他们说TikTok这事,总算要解决了。听上去像是个大结局。
但是我看着,这事儿根本没完。这顶多算是个中场休息。
他们给出的方案,听起来特别美好。说是要成立一个新公司。这个新公司,美国人说了算。美国投资者拿多数股份。董事会里也大部分是美国人。这样一来,TikTok就能继续在美国用了。那1.7亿用户可以接着刷视频。靠它做生意的小老板们,也能松口气。
这话说的,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。

而且,他们还强调,这能保住几千个工作岗位。你看,政治正确的话都说全了。既保了“国家安全”,又保了“民生经济”。
但是,你只要稍微想一下,就知道这事不对劲。这根本不是一个商业协议。这是一场在政治压力下的妥协。而且还是一个临时的,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妥协。
感觉就像什么呢?就像两个人打架,打得筋疲力尽。谁也弄不死谁。旁边有人过来拉架,说你们先别打了。咱们先签个字,画个“三八线”。大家都先回家吃饭,以后再说。
现在就是这个“以后再说”的阶段。表面上风平浪静,水面下的暗流根本就没停过。
新实体的诞生与权力博弈
我们来看看这个新公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
简单说,就是把原来的TikTok美国业务,拆出来,装进一个新壳子里。然后,这个壳子的钥匙,交到美国人手里。
字节跳动,也就是TikTok的中国母公司,在新公司里只能占一点点股份。官方说的是“低于20%”。这什么概念?你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,现在跟你说,你以后只有周末探视权了。而且家里的大事,你一句话都插不上。就是这种感觉。字节跳动基本上失去了对这个公司的控制权。它能做的,可能就剩下年底看看财报,分一点点红。
那么,谁来控制呢?
答案是华尔街。甲骨文公司,还有银湖资本这些私募股权公司。这些人是纯粹的商人。他们眼里只有一件事:利润。他们花钱投资,拿到了控制权,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赚更多的钱。
甲骨文的角色最值得玩味。
它本来只是个云服务商。说白了,就是租服务器给TikTok存放美国用户的数据。这本来是一笔很单纯的生意。但是现在,它的角色变了。它不仅要管数据,还要负责“再训练”TikTok的核心算法。
这个我们后面再说,这才是关键。
你看,这个新公司的股权结构,就是一场权力重新分配。
它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:
第一步,字节跳动必须同意,把多数股权卖给美国投资者。它不同意也没办法,不然整个应用就直接被禁了。这是前提。
第二步,甲骨文、银湖资本这些公司,拿出真金白银来买股份。它们成了新股东,也是大股东。
第三步,组建新的董事会。董事会里坐的都是美国面孔。以后公司怎么发展,钱怎么花,都是这个董事会说了算。
字节跳动在这个过程中,就像一个被迫签字的卖方。它保住了市场,但是失去了主权。而甲骨文这些公司,用资本和政治影响力,直接接管了一个现成的、拥有上亿用户的超级平台。这笔买卖,对它们来说,简直是天上掉馅饼。
所以,别说什么“合资企业”了。这叫“强制入股”可能更贴切一点。
算法:一切争论的核心
好了,现在说到最重要的地方了。
股权、董事会,这些东西普通用户其实不关心。用户只关心一件事:为什么我一打开TikTok,就停不下来?
答案就是那个算法。
TikTok最值钱的东西,不是它的名字,也不是它的用户,而是它那套推荐算法。
这套算法的工作原理很简单。
它会一直观察你的行为。比如,你刷到一个讲历史的视频,你看完了。算法就给你打上一个标签:“可能喜欢历史”。接着,它会再推一个类似的视频给你。如果你又看完了,甚至还点了赞。那这个标签就更确定了。
反过来,如果它推给你一个明星跳舞的视频,你立刻划走了。算法也记住了。它知道你不喜欢这个,下次就不会再推了。
就是通过这样不断的“猜你喜欢”,你的首页就变得越来越懂你。最后,你看到的几乎全是你感兴趣的内容。这就是它让人上瘾的原因。
现在,白宫的方案里说,新公司会拿到算法的“一份副本”。然后,由甲骨文来对它进行“再训练”。
这两个词,才是整个协议里最核心,也是最让人不安的地方。
先说“一份副本”。算法是活的,它每天都在根据海量的新数据进行学习和进化。给你一份去年的代码副本,就像给你一张去年的报纸。它很快就过时了。真正有价值的,是那个能让算法不断进化的团队和机制。这个东西,字节跳动会交出来吗?我表示怀疑。
再说“再训练”。这个词更直接。由甲骨文来“再训练”,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以后给你推什么,不推什么,最终的决定权,可能就不在你自己的兴趣手上了。而在甲骨文手里。
举个例子。
假设某个时期,美国政府不希望民众过多关注某个社会问题。那么,负责“再训练”算法的甲骨文,就可以调整参数。让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视频,都得不到推荐。你作为一个普通用户,你根本感觉不到。你只是觉得,好像最近首页上这类内容变少了。你以为是大家不发了,或者自己不感兴趣了。但实际上,是有一只手在背后,悄悄地把这些内容给过滤掉了。
反过来也一样。如果他们想推广某种观念,就可以让算法大量推荐相关的视频。
这就是控制算法的真正力量。它控制的不是代码,而是信息流。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上亿人的认知和观点。
所以,美国方面争夺的,根本不是一家公司的所有权。他们争夺的,是对这个强大舆论工具的控制权。这才是所有争论背后,那个不能明说的真正目的。
政府的角色: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手
美国政府在这件事里,姿态摆得很高。
他们特意说,政府自己不会在新公司里占股份。也不会派人去当董事。听起来,好像很守规矩,完全是市场行为。
但是,你信吗?
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。裁判跟你说,我保证不下场打拳,我也不是任何一方的教练。他说得没错。但是,整场比赛的规则是他定的。比如,他规定一方必须蒙着眼睛打。那比赛结果还有悬念吗?
美国政府就是那个制定规则的裁判。
整个交易的前提,就是它在2024年通过的那个法律。那个法律说得很清楚:字节跳动,你要么卖掉TikTok,要么就退出美国市场。二选一。
这个规则一出来,字节跳动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了。它能做的,只是在“怎么卖”和“卖给谁”这些细节上,争取一点点空间。
现在,这个交易框架出来了。政府又做了一件事。它宣布,会发布一道行政命令,把原来法律规定的最后期限,延长到2026年4月。
这个动作,也很有讲究。
第一,它给了所有参与方,包括字节跳动、甲骨文、还有其他投资者,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笔复杂的交易。买卖一家这么大的公司,有很多法律和财务流程要走,不是一两天能搞定的。
第二,也是更重要的一点。它把这个难题,成功地拖到了美国大选之后。现在就强行关掉TikTok,会惹毛上亿的年轻选民。这对任何一个想竞选的政客来说,都是个巨大的风险。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拖”。先让大家有个盼头,觉得问题解决了。把眼前的危机应付过去。至于两年后怎么办,那是下一届政府要头疼的问题了。
所以你看,政府虽然没有直接下场,但它的每一项决定,都牢牢控制着整件事的走向。它才是那个最大的玩家。
总而言之,这件事远没有到“画上句号”的时候。
现在达成的,只是一个临时的、脆弱的平衡。字节跳动用巨大的让步,换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。华尔街的资本家们,则准备开始一场饕餮盛宴。而美国政府,达到了它阶段性的战略目标。
但是,最核心的矛盾——也就是算法和数据的控制权问题——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。只是被一个复杂的商业结构暂时掩盖了起来。
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刷着视频的普通人来说,好消息是,TikTok暂时还能用。但坏消息是,悬在我们头顶上的那把剑,并没有消失。它只是被一根更长的绳子吊着而已。两年后,这根绳子会不会断,谁也说不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