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都在学TikTok,但我看99%的出海团队都卡死在了“本土化”上

背景与目标

聊TikTok之前,得先看看当时的市场是个什么鬼样子。那时候,玩社交软件,基本上就是Facebook和Instagram的天下。你打开Instagram,满屏幕都是朋友们在海边度假的照片,要不就是精心摆盘的午餐。每个人都在努力展示自己过得很好,很“精致”。看多了真的有点累,而且感觉很假。大家好像都在比赛,看谁的生活更光鲜。这种感觉,很多年轻人早就烦了。他们不想再装了,就想找个地方随便玩玩,搞点有意思的东西,而不是天天看别人“表演”。

而且,当时的技术条件也刚好成熟了。手机网速够快,流量费也降下来了,谁的手机不能拍个视频?这就给短视频准备好了土壤。大家不光想看,自己也想拍点什么。可是,像YouTube那种长视频,门槛太高了,你得会剪辑,会写稿子。普通人根本玩不转。所以,市场上就缺一个东西:一个能让普通人轻松创作,并且看得开心的App。

TikTok的出海,目标就特别清楚,不是瞎闯。它是一步一步计划好的。

第一步,先进场。它没有傻到直接去跟Instagram抢地盘,比谁的照片好看。它选了一个很聪明的切入点,叫“音乐短视频”。这个东西,年轻人最喜欢。跟着音乐对对口型,跳个舞,十几秒就搞定,简单又好玩。它的目标用户就是青少年。先把这群最活跃、最爱玩的人抓住,就算站稳脚跟了。

第二步,是快速扩张。当青少年群体玩起来之后,TikTok就开始用各种方法拉新用户。比如,在Facebook、YouTube上疯狂投广告,告诉你这里有个超好玩的东西。它用钱砸出规模,速度要快,快到让那些老巨头反应不过来。很快,不只是年轻人,他们的父母,甚至爷爷奶奶,也开始刷TikTok了。用户就这么从一个圈子扩散到了所有圈子。

第三步,是建立自己的地盘。TikTok不想只当一个娱乐软件。它的最终想法,是让你生活里的很多事,都能在它上面完成。看新闻?有。学做菜?有。买东西?当然有。它想把自己做成一个以视频为基础的“手机系统”。以后你可能都不用打开别的App,在TikTok里就能看视频、聊天、购物、点外卖。这个目标就大了。

策略与创意解码

TikTok能成功,不是靠运气。它的核心打法就三招,但这三招配合得太好了,别人根本学不来。

第一招,也是最厉害的一招,就是算法。这个东西是TikTok的心脏。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:你刚下载完App,第一次打开,它会先给你推几个当前最火的视频。比如一个搞笑的猫咪视频,你看完了。算法就会记下来:“哦,这个人看完了猫咪视频,可能喜欢动物。”接着,它又给你推一个跳舞的视频,你觉得没意思,马上划走了。算法又记下来:“嗯,这个人对跳舞不感兴趣。”

你只需要刷十几个视频,算法就大概知道你的口味了。你刷得越多,它就越懂你。它会把你喜欢的东西,源源不断地推到你面前。你打开App,看到的第一个视频,大概率就是你想看的。这种体验是“沉浸式”的,你一个接一个地刷,根本停不下来,时间就这么过去了。这和Facebook不一样,Facebook给你看的是你朋友发的东西,你朋友无聊,你的主页就无聊。但TikTok给你看的是全世界几亿人里,最符合你口味的内容。

第二招,是鼓励所有人来创作。光有算法推荐还不行,得有足够多的视频给它推荐才行。TikTok把拍视频的门槛降到了最低。你不需要会任何复杂的剪辑技术。它的App里自带了各种工具。比如,你想拍一个很火的“变装”视频。你只需要先选好音乐,然后对着手机拍一段你穿睡衣的样子,暂停,再去换身帅气的衣服,继续拍。App会自动把两段视频拼在一起,效果就很酷。

而且,它里面有海量的音乐库,全是免费的。还有各种贴纸、特效,你点一下就能用。它还经常搞一些“挑战赛”,比如#icebucketchallenge(冰桶挑战)那种。一个挑战火了,成千上万的人会去模仿,拍出自己的版本。这就让内容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。最关键的一点是,它让普通人觉得,自己也能火。不像别的平台,只有明星和网红才有流量。在TikTok,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上班族,因为拍了个有趣的视频,一夜之间就可能有几百万的播放量。这种可能性,激励了无数人拿起手机开始创作。

第三招,是彻底的本土化。TikTok虽然是个全球化的App,但它在每个国家,都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本地产品。它不是简单地把软件翻译一下就完事了。它会在全球各地都建立一个本地的运营团队。这些人就是当地人,他们最懂本地的文化和笑点。

举个例子,在美国,运营团队会和当地的脱口秀明星合作,搞一些喜剧挑战。在日本,他们会结合动漫文化,推出一些二次元的特效和活动。在印尼,他们会推广本地的流行音乐,让大家用这些歌来拍视频。这样一来,每个国家的用户打开TikTok,都觉得内容很亲切,很“接地气”,感觉这就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东西。它不是一个外来的和尚,而是成功地融入了当地。

这三招合在一起,就让TikTok变得很厉害。强大的算法让你刷得停不下来,简单的创作工具让你也想参与进来,而本土化的内容又让你觉得亲切。这套组合拳,当时的Facebook和Instagram根本没见过,被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执行与落地细化

光有好的策略还不行,执行力跟不上也白搭。TikTok的执行,可以用“快、准、狠”来形容。它在推广上,就是典型的“增长黑客”打法。早期疯狂在其他社交平台买广告,比如在YouTube视频的开头插播,或者在Instagram上找网红宣传。目的就一个:用最快的速度,让最多的人知道并下载它。

但是,公司做大了,麻烦也跟着来了。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,很多人开始担心它的数据安全问题。他们会问:“我们的用户信息,会不会被传到别的地方去?” “这个App的算法会不会被用来影响我们的想法?”这些问题很尖锐,处理不好,整个市场都可能被封掉。

面对这些挑战,TikTok没有躲,而是正面回应。它的做法很直接,就是花钱、花精力去解决信任问题。

首先,它宣布投入几十亿美元,在欧洲和美国建立本地的数据中心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美国用户的数据,就存在美国的服务器上;欧洲用户的数据,就存在欧洲的服务器上。物理上就隔离开。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打消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顾虑。

其次,它开始**“去中国化”管理**。它在美国聘请了迪士尼的前高管来当CEO,在各地也大量招聘本地的管理者、律师和公共关系专家。让本地人来管理本地的业务,跟本地的政府打交道。这样沟通起来更顺畅,也更容易获得信任。

最后,它表现出一种合作和透明的态度。它会主动和各国的监管机构沟通,解释它的算法推荐逻辑和内容审核标准。虽然有些东西是商业机密,但它愿意把能公开的都公开,以证明自己没有在做坏事。这一系列的行动,虽然花了很多钱,但对于一个想在全球市场立足的公司来说,是必须做的。这是它能活下来,并且继续扩张的重要一步。

效果与ROI评估

那么,TikTok这么一顿操作下来,效果到底怎么样?结果是惊人的。从任何一个角度看,它都获得了巨大的回报。

市场表现来看,它创造了用户增长的奇迹。它是历史上最快达到10亿月活跃用户的App。现在全球有几十亿人每个月都会用它。更可怕的是用户时长。在很多国家,人们平均每天花在TikTok上的时间,已经超过了Facebook和Instagram的总和。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,他们把时间花在了TikTok上,就意味着花在其他App上的时间变少了。这才是对竞争对手最致命的打击。

品牌影响力来看,TikTok已经成了全球流行文化的中心。现在,一首歌能不能火,一个舞蹈能不能流行起来,很大程度上就看它在TikTok上火不火。很多歌手发新歌,都要先在TikTok上搞个挑战赛预热。它成功地在年轻人心里,建立起了“酷”、“好玩”、“有创意”的品牌形象。对于Z世代(95后和00后)来说,TikTok就是他们的“数字家园”,是他们社交和娱乐的首选。

商业回报来看,更是赚得盆满钵满。它的广告业务增长飞快,因为用户多、时间长,广告效果就好。现在,它已经成为谷歌和Facebook在数字广告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。除此之外,它还把中国的直播电商模式成功搬到了海外。比如在东南亚,很多人都习惯在TikTok上看直播买东西。主播在镜头前介绍商品,你觉得不错,直接在屏幕上点个链接就买了,非常方便。这为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、巨大的收入来源。公司的估值也一路飙升,它的母公司字节跳动,成了全球最值钱的科技公司之一。

可复用的经验提炼

好了,说了这么多,TikTok这个案例,对我们做产品、做公司的人来说,到底有什么能学的?我觉得有几点,是真正可以借鉴的。

第一,你的产品本身必须够硬。在一个已经有很多大公司的市场里,你做个和别人差不多的东西,肯定没戏。你必须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,而且是好得多的东西。就像TikTok的算法推荐,那种“懂你”的体验,是之前所有社交软件都没有的。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,这是所有营销的基础。

第二,算法是新的核心竞争力。现在这个时代,谁能更高效地把信息分发给对的人,谁就能赢。TikTok的算法,就是一个超强的分发机器。它建立起来的优势,是别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追上的。

第三,本土化不是一个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如果你想做全球市场,就必须放下身段,去理解和融入当地的文化。在每个国家都建立本地团队,让他们用本地的思维去做运营。只有这样,你的产品才能在当地扎下根。

第四,服务好创作者。一个内容平台,创作者就是你的命根子。你得想尽办法让他们留下来。给他们提供好用的创作工具,让他们能轻松做出好内容。给他们流量,让他们有机会被看到。最重要的是,给他们赚钱的机会。创作者能在这里活得很好,平台的内容才会源源不断。

第五,打蛇打七寸,要快。市场机会窗口期很短。看准了就要用最快的速度,投入最大的资源,迅速把用户规模做起来。一旦形成网络效应,就是说用的人越多,这个东西就越好用,你就安全了。等巨头们反应过来想抄你的时候,已经晚了。

第六,自己开创一个新赛道。跟别人在老路上挤,不如自己找条新路。Instagram是“图片社交”,TikTok就做了个“短视频娱乐”,这根本就是两个物种。当你定义了一个新的品类,你就是这个品类的老大,规则都由你来定。

最后一点,要重视合规和信任。业务做得越大,风险就越大。尤其是在海外,数据安全、法律法规这些问题,是公司的生命线。必须把这些事情放在第一位,用最透明、最合作的态度去处理,才能走得长远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61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