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字节没卖TikTok美国业务,更没卖TikTok
网上都在说TikTok卖了。这个说法不对,完全搞错了。
事情很绕,主要是几个公司的名字听起来差不多。但你得分清楚。我给你拆开说,你就明白了。
首先,你要知道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。一个是“TikTok美国公司”。另一个是“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”,英文名叫USDS。
在这次事情之前,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:字节跳动100%拥有“TikTok美国公司”。然后,“TikTok美国公司”又100%拥有“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”。就像一个大老板,开了一家分公司,分公司下面又设了一个安保部。很简单。
“TikTok美国公司”是干嘛的?是挣钱的。所有在美国的商业活动,比如接广告、搞电商、跟网红合作,都是这家公司在做。这是业务主体。

那“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”(USDS)是干嘛的?它的活儿很窄。就是专门处理美国用户的数据,确保这些数据安全。这是美国人最爱找茬的地方,他们老说我们偷数据,所以字节专门成立了这个部门来应对。
好了,现在看这次到底改了什么。
这次唯一有变化的是那个“安保部”,也就是“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”(USDS)。
变化是这样的:这个USDS不再是TikTok美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了。它会变成一个合资公司。会有新的美国投资人进来,比如甲骨文。而且,这些美国投资人会占大多数股份,在董事会里也有更多席位。
但是,最重要的来了。字节跳动,虽然股份少了,但还是这家合资公司的“单一第一大股东”。这是个很关键的身份。
而且,这家合资公司能干的活儿,被严格限制了。它只能做三件事:管数据、管内容安全、审核软件。说白了,就是让美国人亲眼看着他们最担心的那几块。你自己管,这下你总放心了吧?
那原来的“TikTok美国公司”呢?就是那个负责挣钱的公司。它怎么样了?
答案是:一点没变。
它还是字节跳动100%控股。所有赚钱的业务,广告、电商、跨境贸易,都还在这家公司手里。
我打个比方,你就彻底懂了。
这就像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饭店。饭店是你100%的资产。但是,社区里总有人说你家后厨不卫生,天天来检查,搞得你没法正常营业。
怎么办呢?
你干脆把后厨外包出去。你找了社区里最有名的几个人(比如甲骨文),跟他们说:“咱们合伙成立一个专门的后厨管理公司吧。你们占大股,你们派人来当经理。以后所有食材采购、卫生检查,都由你们负责。这样你们总信得过了吧?”
但是,饭店的大堂、收银台、菜单定价权、品牌,所有这些最核心的赚钱业务,还是你自己的。你还是饭店的唯一老板。后厨管理公司只是一个服务商,你每年给它一点管理费,让它正常运作就行。
现在TikTok做的就是这件事。它没有卖掉饭店(TikTok美国公司),它只是把最容易被找茬的后厨(USDS)拿出来,搞了个合资管理。
所以,别再说“卖了”。这根本不是一回事。核心资产和赚钱能力,一分钱都没少,还牢牢在自己手里。
二、算法还掌握在中国手里
说完了公司股权,我们再来说更核心的东西:算法。
如果说公司架构是TikTok的身体,那算法就是它的大脑。这才是美国人最想要的东西。没有这个大脑,TikTok就是个空壳子。
那算法到底归谁了?
结论很清楚:算法的所有权,还在字节跳动手里。
这次的方案,不是“卖算法”,而是“授权使用”。这两个词,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我再给你打个比方。
你家有个祖传的秘制酱料配方(这就是算法)。靠着这个配方,你家的连锁炸鸡店(TikTok)才能做得比所有人都好吃,顾客才愿意排队来买。
现在,美国分店那边,有人老是怀疑你的酱料有问题。
于是你跟他们谈。你说:“行,配方我不卖。这是祖宗传下来的,不可能卖。”
“但是,为了让你们放心,我可以授权你们美国分店使用。我把配方复印一份,锁在你们店的保险柜里。你们可以按照配方来制作酱料,但是你们不能把配方拿出去给别人看,更不能说这是你们自己的。”
这就是“授权”。所有权还是你的。你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使用权。
而且,这个授权还不是你想给就能给。
因为这个“秘制酱料配方”太厉害了,已经被我们国家列入了“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”。也就是说,它被看作是国家级的宝贝。
所以,字节跳动要不要把这个算法授权给美国用、怎么用、用多久,不是字节自己说了算的。它得先向中国商务部提交申请。商务部要进行审批。批准了,才能授权。
这就等于给这个事上了双保险。第一道锁在字节公司手里。第二道,也是更关键的一道锁,在国家手里。主动权完全在我们这边。
美国人为什么那么想要算法?
因为TikTok之所以让人上瘾,就是因为算法太懂你了。
它是这么工作的:
第一步:你刚开始用,它会随便给你推一些热门视频。你喜欢看猫,就多看了一会儿,还点了个赞。
第二步:算法马上就记住了:“哦,这个用户喜欢猫。” 它就会马上再推几个猫的视频给你。
第三步:你看了几个猫的视频后,又刷到了一个做菜的视频,你直接划走了。算法又记住了:“嗯,他不喜欢做菜。”
就这么来回几次,你的用户画像就建立起来了。算法知道你喜欢什么、讨厌什么、早上爱看什么、晚上爱看什么。然后它就一直给你推你最想看的东西。你自然就觉得停不下来了。
这不光是对用户。对创作者来说,算法能把他们的视频精准地推送给可能喜欢的粉丝。对广告商来说,算法能把他们的产品精准地推给潜在的消费者。
这就是TikTok的核心竞争力。
美国人自己也门儿清。有个美国学者查德·汉纳就说,没有算法的TikTok,就像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法拉利。外壳再漂亮,也跑不起来。
现在,这个最关键的发动机,我们保住了。美国人可以开这辆车,但发动机的所有权是我们的,而且我们随时能把钥匙收回来。
《金融时报》采访了一个美国的顾问,他很无奈地感叹:“折腾了这么久,算法最终还是留在了中国。”
你看,连对手都承认了。
三、守住了底线的“TikTok范本”
这件事的意义,不只是TikTok自己解围了。
它还给所有想去海外发展的中国公司,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模板,一个“TikTok范本”。
这个模式,其实我们并不陌生。只不过以前,我们是规则的接受方。
你想想几十年前,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很落后。那时候,德国大众、美国通用这些公司想来中国卖车,我们是怎么要求的?
我们的规定是:你们不能自己直接来建厂卖车。你们必须跟中国的本地车企合作,成立一个合资公司。比如上海大众、一汽大众。而且,在合资公司里,你们外方的股份不能超过50%。
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?
目的很简单。第一,保护我们自己还很弱小的汽车产业。第二,通过合资,学习你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。我们是用巨大的中国市场,去换他们的技术。
现在,情况反过来了。
我们的科技公司,比如TikTok,在美国市场做得太成功了,已经威胁到了他们本土的互联网公司。
于是美国人也开始用同样的招数。他们也要求你“合资”,要求你把他们最不放心的“数据安全”业务拿出来,让他们的人来管。
你看,历史是不是很有意思?攻守之势异也。
所以,TikTok这次趟出来的路,对后来者很有用。
比如,以后比亚迪的电动车想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。美国人很可能会说:“你们的汽车会收集道路数据,我们不放心。”
那比亚迪就可以参考TikTok的方案。它是这么操作的:
第一步:把业务拆分。造车、卖车、电池研发,这些是我的核心业务,由我100%控股的中国公司负责。
第二步:把美国人担心的“数据处理”业务,单独拿出来。
第三步:在美国找个合作伙伴,比如微软或者谷歌,成立一个合资的数据公司。让美国公司占大头,由他们来负责处理所有在美国收集的车辆数据。数据就存在美国的服务器上,由美国人管理。
这样一来,美国人的借口就没了。你的车也能顺利地在美国卖。核心的技术和大部分利润,还都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宁德时代的电池也是一个道理。
这个模式,就是把核心技术和商业主体掌握在自己手里,然后把对方最敏感、最容易拿来当借口的业务,进行剥离和本地化合作。
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博弈策略。既守住了自己的底线,也给了对方面子,最终把生意做成了。
长远来看,这个模式的影响会更大。
它为全球的数据跨境流动和治理,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未来,可能不只是中国公司去海外要这么做。美国公司来中国,或者去欧洲,可能也需要遵守类似的规则,成立本地的数据合资公司。
所以,这次TikTok的事件,表面上看是一场商业危机,但实际上,它在更高层面上,为未来的全球数字贸易,立下了一个新的规矩。
BBC的报道说了一句很到位的话:“TikTok的突破似乎是中国的进步。美国可能会达成一项协议,但它可能不是特朗普心目中的那个重大胜利。”
这句话说得很客气。其实意思就是,美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想一口吃掉TikTok,结果不仅没吃到,反而被我们逼着接受了一个对我们有利的方案。
他们想的是全盘收购,结果我们守住了公司、守住了算法。这已经不是小胜,而是守住了最关键阵地的战略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