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入局,TikTok美国业务的‘续命丹’?
这事儿现在基本定了。
甲骨文要来接手TikTok在美国的业务。
而且,牵头的人是拉里·埃里森,甲骨文的老板。特朗普自己说的。
埃里森跟特朗普关系不错,所以这事儿不光是生意,里面还有很多别的东西。
整件事的核心,其实就两样东西:数据,还有算法。

美国政府一直担心的就是这个。
他们怕美国人的数据被送到中国。
也怕那个让你一刷就停不下来的推荐算法,被用来干别的事。
所以,他们想了个办法,要把TikTok的美国业务跟字节跳动彻底分开。
这个新方案是这么运作的:
第一步,把所有数据都搬家。
以后,所有美国用户在TikTok上的数据,比如你看了什么,喜欢什么,给谁点赞了,这些信息全部都要存到甲骨文在美国的服务器上。
这就像你的东西原来放在别人家,现在必须搬回自己家,还得找个信得过的人看着。
甲骨文,就是那个“信得过的人”。
而且,所有TikTok在美国的网络流量,也都要从甲骨文的云主机走。
这样一来,数据在物理上就被隔开了。
第二步,算法要被“监管”。
TikTok最厉害的就是它的推荐算法。
它好像比你自己还懂你,总能推给你想看的东西。
现在,这个算法也要交给甲骨文来管。
白宫的说法是“监管”。
意思就是,甲骨文得看着这个算法,确保它不会被动手脚,不会偷偷把数据传出去。
这相当于把TikTok的大脑给看管起来了。
第三步,字节跳动的股份被大大减少。
交易完成以后,字节跳动在新公司里的股份会变得很少,连20%都不到。
这是什么概念?
就是说,字节跳动以后在这个公司里基本说不上话了。
它成了一个小股东,拿点分红可以,但是公司的重大决定,比如发展方向、人事任命,都轮不到它来拍板。
控制公司的是一群新的美国投资者,还有甲骨文。
这个结构,说白了,就是把TikTok美国业务的核心资产——数据、算法和控制权,全都留在了美国。
字节跳动只是名义上还有点关系。
但是,这事儿真的能成吗?
我看到这个,就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社交网站,叫MySpace。
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。
当年它可火了,是社交网站的鼻祖。
2005年,新闻集团花了5.8亿美元买下它,觉得捡到宝了。
结果呢?
Facebook和Twitter很快就起来了。
才过了六年,新闻集团就把MySpace给卖了。
你猜卖了多少钱?3500万美元。
从5.8亿到3500万,亏得底裤都没了。
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一个社交产品,它的灵魂是社区文化和产品本身的创新能力。
用政治和资本的力量强行把它“改造”一下,不一定就是好事。
用户会不会买账,谁也说不准。
而且,特朗普助理的那个说法也很有意思。
他说,TikTok帮总统跟年轻人建立了联系。
所以,让TikTok继续在美国运营,对政治和经济都有好处。
这话听着就很矛盾。
一方面,你觉得它有“威胁”,要把它拆分、监管。
另一方面,你又舍不得它的流量和影响力,还想利用它。
这说明,他们看重的根本不是什么安全,而是TikTok这个工具本身太好用了。
他们想要的,是一个听话的、能为自己所用的TikTok。
刷个不停的背后:你看的视频,一半都是‘浪费’?
就在这帮大老板为了抢公司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。
另一群搞技术的人,在研究一个我们每天刷手机都会遇到的问题。
这个问题就是:你刷掉的那些视频,其实很多流量都白白浪费了。
你可能没感觉。
但是,有篇研究论文把这事儿说明白了。
写这篇论文的人,有哥伦比亚大学的,有清华、人大的,甚至还有字节跳动自己的员工。
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。
短视频App,比如TikTok和快手,它们浪费的数据,可能占了总成本的40%以上。
这是个巨大的数字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原因是App里的一种技术,叫“视频预取”。
我给你解释一下它的工作原理。
第一,App会猜你喜欢什么。
在你正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,App的后台并没有闲着。
它在拼命地加载接下来好几个视频的开头部分。
它猜你可能会对这些视频感兴趣。
第二,它这么做是为了让你爽。
提前加载的目的,就是为了让你在手指往上划的那一瞬间,下一个视频能立刻播放。
没有卡顿,没有等待的圈圈。
这种“丝滑”的体验,是让你沉迷的关键。
但是,问题来了。
我们刷视频的动作,往往是“一目十行”。
很多视频,我们可能只看了一眼封面,或者播放了不到一秒,觉得没意思,就直接划走了。
我们的手速,比App的预想快多了。
结果就是,大量的浪费。
那些App辛辛苦苦提前下载到你手机里的视频片段,因为你没看就划走了,所以它们就成了垃圾数据。
直接被丢弃了。
你想想看,你刷10分钟视频,可能有4分钟的数据流量,就是这么被扔掉的。
这对平台来说,可是实打实的成本。
带宽要钱,服务器要钱。
40%的成本打了水漂,哪个公司都受不了。
所以,这群研究人员就想了个新办法。
他们开发了一个更聪明的系统。
这个新系统不再是傻乎乎地乱猜、乱下载了。
它会做两件事:
首先,它会观察你。
它会分析你的滑动行为。
你喜欢看哪一类视频?
你通常在什么样的视频上停留时间长?
你划走一个视频的平均速度是多快?
它通过这些数据,来更准确地判断你的兴趣。
其次,它会看网络情况。
你现在用的是Wi-Fi还是手机流量?
网速快不快?
如果网速很好,它可以多预取一点,清晰度也可以高一点。
如果网速很差,它就少预取一点,或者降低清晰度,优先保证正在播放的视频不卡。
综合这两点,这个新系统就能做出“明智”的决定。
它只预取那些你最有可能看的视频。
而且,它会决定用什么样的清晰度和顺序来下载。
这样一来,好处是双向的。
对你来说,用户体验更好了。
因为系统更懂你了,它预取的都是你可能喜欢的,你划走不看的视频少了,真正想看的视频因为加载策略更聪明,反而不容易卡顿。
对平台来说,它省了一大笔钱。
因为那40%的浪费被大大减少了。
省下来的钱,可以用来做更好的内容,或者改善服务器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所以你看,一件事总有两个层面。
一个层面是国家之间、公司之间的博弈,充满了政治和资本的算计。
另一个层面,是技术人员在代码的世界里,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,哪怕只是优化一个预取逻辑,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。
TikTok的未来,不仅取决于那份被反复修改的收购协议。
也取决于这些看似微小,却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公司成本的技术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