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变局
这报告一上来就给我整不会了。什么叫“享受两位数增长红利的最后一波浪潮”?听着就跟末班车似的,2024到2026年,就这三年?搞得我心里直发毛,手里的货是不是得赶紧清了,不然以后连汤都喝不上了?
全球电商销售额超6万亿美金,这数字听着是真提气,感觉遍地是黄金。但仔细一看,心又凉了半截。消费的天平是向电商倾斜了,可咱们卖家的天平呢?早就被各种成本压得翘不起来了。
再看这个增速预测,简直就是一幅“冰与火之歌”的地图。

老牌的欧美市场,咱们都挤在里面卷生卷死,结果增速也就那样,不温不火。反倒是那些新兴国家,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,增速噌噌往上涨。土耳其、巴西、印度、墨西哥……好家伙,前七名全是这些地方。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我们,想发财,就得去啃硬骨头吗?
可这些地方是好啃的?随便拎一个出来,哪个不是清关难、物流坑、支付乱?就拿巴西来说,那税收政策复杂得跟迷宫一样,货卡在海关几个月都是家常便饭。还有印度,本地保护主义抬头,政策说变就变。去这些地方,赚的可能还不够交学费的。但你不去,看着这9.5%的全球平均增速,再看看人家动不动10%以上的增长,你甘心吗?不甘心。这就是我们这些跨境人的宿命,永远在机会和风险之间走钢丝。
所以说,2025年的市场,变局?我看是乱局!是那种有机遇,但处处是陷阱的乱局。中国企业出海,搞什么全渠道、本土化,说白了,不就是被逼的吗?在国内卷不动了,出去卷;在一个平台卷不动了,换个平台卷。卷到最后,就是看谁的命更硬,谁的钱更多。
平台机会
聊完市场,再看看平台,这部分的数据才真叫一个“人间真实”。
说实话,我以前总觉得亚马逊上都是大佬,动不动就几百万美金。结果这报告一出来,啪啪打脸。5000万人民币以下规模的卖家,在亚马逊上占比是最大的!闹了半天,亚马逊才是小卖家的聚集地。这说明啥?说明门槛低,谁都能进来掺和一脚,结果就是人越来越多,利润越来越薄。
真正藏龙卧虎的地方在哪?你看,3亿以上规模的,Coupang上最多;10亿以上体量的,eBay和沃尔玛占大头。这些平台,要么是区域性霸主,要么是对卖家资质要求极高的老牌劲旅。想进去?没点实力和资源,门儿都没有。这才是金字塔的顶端。
我把这个掰开揉碎了,整理成一个更直观的“卖家吐槽版”表格,大家自己品品:
平台名称 | 卖家画像 & 我的吐槽 | 机会与挑战 |
亚马逊 | 小卖家的大本营,新手的练兵场,老油条的养蛊皿。天天喊着合规,封起号来比谁都狠。 | 流量巨大,但A9算法玄学,广告费是无底洞。适合铺货和精品的各种玩法,但想出头,得有钞能力或者黑科技。 |
TikTok Shop | 年轻人的战场,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。冲动消费的重灾区,爆单和封店就在一念之间。 | 强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,娱乐性强。但转化率不稳定,退货率奇高,非常考验你的内容创作和快速反应能力。 |
Temu / SHEIN | 全托管的“甩手掌柜”模式,你只管供货,其他别操心。但价格被压到地板,利润薄如纸。 | 听着省心,实际毫无主动权。你的产品就是个数据,你的品牌?不存在的。纯粹是给工贸一体的大厂准备的清库存渠道。 |
Coupang / 沃尔玛 | 大卖的“私人俱乐部”,闷声发大财的典范。进去的都是有两把刷子的,要么是品牌方,要么是供应链巨头。 | 平台稳定,客单价高,利润可观。但门槛奇高,审核周期长,对本土化运营和资金实力要求极高,小卖家基本只能围观。 |
速卖通 | “国家队”选手,尤其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很有优势。1亿到3亿规模的卖家多,说明是中坚力量的角逐场。 | 平台政策扶持多,尤其对俄罗斯、巴西等市场。但竞争同样激烈,价格战打得飞起,需要深耕区域市场才能活下来。 |
还有个细节特别扎心:亚马逊上增长强劲的,大部分是老卖家。人家不是做大了,而是号开得更多了。一个精品号,几个铺货号,再来几个跟卖号,用矩阵打你一个。更别提那些工贸一体的卖家也亲自下场了,人家从原料开始控制成本,我们这种纯贸易的拿什么跟人打?人家是集团军,我们就是游击队。这就是2025年平台机会的真相——神仙打架,小鬼遭殃。
消费洞察
看完卖家,再看看买家。一句话总结: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。
全球经济温和复苏?这话说得太轻巧了。你看看那张“物价与工资增速对比图”,除了少数几个国家,大部分人的工资条都跑不赢CPI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老外们也开始消费降级了!
以前他们买东西,看品牌、看设计、看心情。现在呢?看价格、看折扣、看优惠券。我后台的邮件,十封有八封是来要折扣的,动不动就说“太贵了,亲爱的,能给个优惠吗?”我亲爱的,我也想啊,可平台佣金、物流费、广告费,哪个是我能做主的?
这种消费情绪的变化,直接催生了像Temu这样的平台怪兽。为什么它能席卷全球?不就是因为它把性价比这三个字做到了极致吗?它让那些收入跑不赢通胀的欧美普通人,也能享受到“买买买”的快乐,哪怕质量可能就那样。这说明,所谓的品牌忠诚度,在实实在在的省钱面前,一文不值。
当然,报告也说了,下半年消费者信心反弹了。这得感谢什么?感谢AI创新应用,感谢社交媒体。说白了,就是平台用各种算法和花里胡哨的内容,不断刺激你的购物欲。你在TikTok上刷到一个新奇特的小玩意,脑子一热就下单了,等收到货发现用不上,但钱已经花出去了。
所以2025年的消费者,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结合体:一方面,他们捂紧钱包,对价格极度敏感,货比三百家;另一方面,他们又容易被社交媒体种草,被平台的智能推荐精准打击,进行冲动消费。对我们卖家来说,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的产品不仅要便宜,还得有趣、有故事、有话题性。想单纯靠一个好产品就躺着赚钱?别做梦了,那是十年前的玩法了。
经营管理
终于,终于说到根子上了!前面说的所有问题,最后都落到这四个字上——经营管理。
增收不增利,这六个字,简直就是悬在所有跨境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我身边年销售额过亿的朋友,好几个,听着风光吧?“大卖”!可年底一算账,刨去平台15%的佣金、高得离谱的尾程配送费、永远在涨价的仓储费、还有那吞金兽一样的广告投入……实际到手里的钱,可能还没他公司楼下那个程序员高。
特别是做大件的,比如家具,一个柜子出去,几十万的销售额就有了,听着多吓人。但一个沙发的运费可能比沙发本身还贵。卖了一个亿,利润可能就是个寂寞。
平台还在背后不断“拱火”。你看亚马逊,一会儿调高低价商品的费率,一会儿增加什么入库配置费。TikTok呢?保证金、佣金政策也在变。Temu就更不用说了,你的定价权基本为零。这些平台,嘴上都说着“赋能卖家”,实际上,每一条规则的调整,都是从我们卖家身上多割一块肉。
怎么办?报告给的药方是:流程和本地化。
华为任正非都搬出来了,可见流程有多重要。跨境电商这链条太长了,从选品、采购、生产、头程、清关、仓储、尾程、营销、售后…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费。把流程理顺,让信息和货物高效流转,才能不出错,才能赚到钱。
但更要命的是后面那句,“旧要素、新组合”。以前,我们觉得在国内搞定柔性供应链,能小单快返,就很牛了。现在不行了,你得把供应链怼到国外去。供应链前置,搞海外仓,搞本地生产,搞本地售后。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化,也是唯一的活路。离消费者越近,你的物流成本就越低,配送速度就越快,客户体验就越好,退货率和差评自然就少了。
听着是不是特别有道理?非常有道理!但问题是,这不就是用钱砸出来的护城河吗?在海外建仓、雇佣本地员工、搞本地化生产……这哪一项不是巨大的投入?这对我们这些中小卖家来说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这分明是给那些有资本撑腰的巨头们指的路。
所以,2025年的答案是什么?我看,答案就是分化。强者恒强,巨头们通过资本和本土化,建立起难以逾越的壁垒,吃掉最大块的蛋糕。而我们这些中小卖家,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,不断寻找新的流量洼地,挖掘更细分的蓝海产品,把成本和效率做到极致,祈祷自己不要在下一波平台规则的调整中,被一浪拍死在沙滩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