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别光骂字节了,TikTok这套“出海操盘术”我们能学到什么?

TikTok被卖了?

TikTok这事,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完了。

最开始是马德里谈判。谈完了,官方说有了个框架协议。但是具体是啥,没细说。这就让人心里没底。

很快,外媒就放消息了。说要成立一个新公司,来管TikTok的美国业务。而且,这个新公司里,甲骨文这些美国投资人要占80%的股份。

字节呢?只剩下不到20%。

这消息一出来,很多人一下就炸了。朋友圈和群里都在说,这不就是卖了吗?卖得干干净净。那种感觉,就好像自家养大的孩子,被人硬抢走了。

而且,白宫那边还补了一刀。签了个行政令,专门把这事拎出来说。强调“字节跳动将持有不到20%股份”。董事会有七个席位,字节只能派一个。新公司的安全委员会,字节更是被排除在外。

这下好了,更多人信了。都觉得TikTok肯定是跪了。连最核心的推荐算法,肯定也一起打包送人了。

真相到底是什么?

但是,你先冷静下来想一想。这事儿有点不对劲。

你想想美国人一贯的风格。要是他们真在这场谈判里占了天大的便宜,他们会这么安静吗?

肯定不会。

他们早就敲锣打鼓,满世界宣传自己的“伟大胜利”了。恨不得再跑过来,对着你踩上几脚。可你看他们这次,除了放几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模糊说法,并没有公布太多细节。

他们越是不愿意说细节,就越说明这里面有事。

谈判桌上的交易,从来都是你来我往。你想要点东西,就得拿别的东西来换。特别是这种体量的公司,不可能出现一边倒的情况,让另一方把所有亏都吃了。

所以,事实肯定不是我们一开始听到的那样。很多报道,都是故意只说一部分,挑他们想让你听的来说。

算法没卖,主导权还在

那真相到底是啥?其实不复杂。他们搞了个方案,这个方案很巧,把TikTok的业务拆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来管。

我给你拆开讲,你就明白了。

第一个公司,叫“TikTok美国公司”。

这个公司,是字节跳动100%控股的。也就是说,它完完全全是字节自己的公司。

它负责什么呢?负责所有挣钱的核心业务。比如,TikTok在美国的电商怎么做,品牌广告怎么接,产品怎么开发,工程技术怎么支持。这些能决定TikTok生死、决定它怎么发展的大事,都在这个公司里。

说白了,TikTok的大脑和心脏,还是牢牢攥在字节自己手里。

第二个公司,是个新成立的合资公司,叫“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合资公司”。

这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就不一样了。字节跳动占19.9%的股份。虽然不到20%,但字节仍然是它最大的单一股东。剩下的股份,由甲骨文、银湖资本这些美国公司持有。

这个公司不负责赚钱,也不管TikTok怎么运营。它只干一件事,就是当一个“数据保安”。专门负责处理美国最在意的那些所谓“国家安全”问题。

具体来说,就是管三件事:第一,美国用户的数据必须存在美国的服务器上。第二,美国用户的内容安全要有保障。第三,软件代码要接受检查。

你看,这么一拆分,事情就清楚了。

我再给你打个比方,你就彻底懂了。

这就像你自己开了一家大型商场。商场怎么经营,进什么货,怎么搞活动赚钱,这些都是你自己说了算。这家商场100%是你的。这就是那个“TikTok美国公司”。

但是,为了让顾客和监管部门都放心。你专门请了一家本地最牛的安保公司,来负责整个商场的安保、消防和监控系统。你还入了这家安保公司的股,成了最大的股东。这就是那个新成立的“数据安全合资公司”。

现在,你能说你把这家商场,卖给安保公司了吗?

肯定不能。道理是一样的。字节并没有失去TikTok的主导权。只是把数据安全这块敏感业务,用一种“委托运营”的方式,交给了有美国背景的合资公司来管。

那最重要的算法呢?卖了吗?

也没卖。

这事甚至都不用我们猜,是美国官员自己说的。彭博社援引他们的话,用了一个词,叫“租赁”。

协议的内容是,新成立的合资公司,将从字节跳动那里,“租赁”一份算法的副本。

租赁”这个词,简直是关键。

租赁是什么意思?就是东西的所有权还是我的。我把我的房子租给你住,房本上还是我的名字。你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。而且,你还得按时付我租金。

所以,TikTok的核心推荐算法,所有权仍然是字节跳动的。美国那边的公司,只是花钱租来用。这跟“卖掉”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
现在你回头看,我们这边官方在谈判结束后的发言,就说得很清楚了:“通过TikTok美国用户数据和内容安全业务委托运营、算法等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等方式解决……达成了基本共识。”

你看,“委托运营”、“使用权授权”,每一个词都对上了。

苹果的“云上贵州”模式

其实,字节这个方案,在国际商业合作里一点也不新鲜。苹果在中国,早就这么干了。

这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“云上贵州”模式。

我给你讲讲这是怎么回事。

在2018年以前,所有中国苹果用户的iCloud数据,比如你的照片、通讯录、备忘录,都是存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服务器上的。

但是,中国后来出台了网络安全法。法律明确规定,在中国境内运营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,应当在中国境内存储。

那苹果怎么办?它不可能退出中国市场。

于是,苹果就选择和贵州省的一家国有企业合作,成立了一家叫“云上贵州”的公司。从2018年2月28号开始,中国内地用户的iCloud服务,全部由这家“云上贵州”公司来负责运营。所有数据,也都迁移到了中国内地的服务器上。

你看,这不就跟TikTok现在在美国的方案一模一样吗?

苹果还是那个苹果。它的iOS系统、App Store、iPhone设计,所有核心业务,还是它自己100%掌控。它只是为了遵守中国的法律,把中国用户的数据存储和运营这部分业务,交给了中国本地的公司来负责。

当时有人说苹果投降、把核心技术卖给中国了吗?没有。大家都认为,这是一种聪明的、务实的商业策略。既遵守了当地法规,又保住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和市场。

TikTok现在做的,本质上是同一件事。它把涉及美国用户的信息、数据存储和安全,这些美方最敏感的东西,纳入一个有美国公司参与的合资公司来运营。以此来打消美方的“国家安全”顾虑。

这根本就不是“卖”,而是一种为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生存和发展,所采取的灵活策略。

那美方付出了什么代价?

现在,我们把整个事情的脉络都捋清楚了。

第一,TikTok的核心业务公司,还是字节100%控股。主导权没丢。
第二,最关键的算法,所有权还在字节手里,对方只是“租赁”。
第三,这种模式,是参考了苹果“云上贵州”的成熟商业方案,不是什么投降协议。

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,也是最有意思的问题。

你还记得吗?谈判一结束,美国财长面对记者的时候,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。她说,中方在谈判中,提出了“咄咄逼人的要求”。

咄咄逼人”。

这个词,信息量太大了。

你想,如果整个谈判过程,都是我们这边在让步,在妥协,最后签了一个类似“不平等条约”的协议。那在美方看来,应该是他们大获全胜才对。他们怎么会反过来说我们的要求“咄咄逼人”呢?

只有一种可能。那就是我们这边,在同意这个数据安全方案的同时,也提出了让美方感到很棘手、很难受的对等条件。

那这些条件是什么呢?

为了让我们同意这个方案,为了拿到他们最想要的“数据安全监管权”,美方到底在桌子底下,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?他们到底在哪些我们不知道的领域,对我们做出了让步?

是开放了某些市场?是放松了对其他中国企业的限制?还是在某些技术领域达成了交换?

这些东西,是不会写在新闻稿里的。但这可能才是整个谈判里,水最深,也最关键的部分。

所以,别再简单地说TikTok“被卖了”。这盘棋,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水面下的博弈,才刚刚开始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8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