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公司是大赢家
TikTok在美国的事,最近有新消息了。
简单说,就是暂时安全了。美国政府又把那个禁令的最后期限,往后推了三个月,推到了12月16号。而且,新华社报道说,中美双方搞了个合作框架,准备好好谈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。
这意味着,那1.7亿美国用户,还能继续刷TikTok。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,也不用把它下架。
但是,这事儿有个有意思的地方。
就在消息出来前几天,一个叫**拉里·埃里森(Larry Ellison)**的人,突然成了全球首富。就当了一小会儿,很快又被马斯克超回去了。
他是**甲骨文(Oracle)**公司的老板。他的公司股价一天涨了40%,他自己的身家一天就多了890亿美元。
这跟TikTok有什么关系呢?关系大了。

我们先说他为啥突然有钱了。甲骨文跟OpenAI签了个大单子。OpenAI就是做ChatGPT的那个公司,现在火得不行。这个单子有多大?3000亿美元。这个合同,占了甲骨文所有新订单的94.6%。
消息一出来,华尔街就疯了。甲骨文的股价一下就冲上去了,创了1999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。埃里森是甲骨文最大的股东,股价涨,他的钱自然就多了。
然后再说这事儿跟TikTok的关系。
甲骨文从2020年开始,就一直给TikTok提供云服务和数据库服务。你想想,TikTok在美国那么多用户,每天产生海量的数据,视频、评论、点赞,这些数据都存在哪儿?就存在甲骨文的服务器上。
之前美国要禁TikTok,甲骨文肯定也紧张。如果TikTok真被赶出美国了,甲骨文这笔大生意就黄了。现在TikTok稳住了,甲骨文的生意也就稳了。而且,作为TikTok数据的重要托管方,甲骨文以后还可能成为TikTok美国公司的大股东。
这么大的利好,资本市场肯定会提前反应。所以甲骨文股价暴涨,不光是因为OpenAI的订单,很可能也包含了TikTok这边的预期。在这场风波里,TikTok是主角,但甲骨文绝对是那个闷声发财的大赢家。
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甲骨文这家公司。
它是一家很老的软件公司,1977年就成立了。它的核心产品是数据库。数据库你可以理解成一个超级智能的电子仓库,专门用来存放和管理数据。
在过去几十年,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是全世界最好的。咱们国家很多重要行业的核心系统,比如银行的交易系统、证券公司的结算系统、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、电信公司的计费系统,以前基本都用的是甲骨文的数据库。在2005年那会儿,甲骨文在中国数据库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60%。
但是,时代变了。现在最火的是AI,是大模型。
甲骨文这个老牌公司,转身也很快。老板埃里森把AI这件事想得很明白。他认为,搞AI训练,就像炒一盘菜,速度是关键。有两个东西必须快。
第一,你的炉子火要够猛。这就是英伟达的GPU芯片,它负责计算,算得快,火就猛。现在全世界搞AI的公司,都在抢英伟达的芯片。
第二,你把菜和调料从冰箱拿到锅里的速度要快。这就是数据传输的速度。数据喂给GPU的速度不够快,GPU再厉害也只能闲着。
甲骨文的看家本领,恰恰就是第二点。它有一种叫RDMA的网络技术,可以让一台电脑直接从另一台电脑的内存里拿数据,中间省掉了很多环节,速度飞快。
所以甲骨文的策略就很清晰了。
第一步,它花了血本,去英伟达那里买了一大堆GPU芯片,建了1.6万张卡的算力集群。
第二步,它用自己最牛的RDMA网络,把这些GPU芯片高速连接起来。
第三步,它把自己最强的数据库能力也整合了进去,特别是那个叫“自治数据库”的东西。这个数据库能自己管理自己,自己打补丁、自己优化,不用人去管,又安全又省钱。
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甲骨文就搞出了一个AI训练的绝佳平台。给AI模型喂数据的效率高了,训练时间就短了,成本也就下来了。所以埃里森才能很有底气地说:“你看,NVIDIA、Cohere、xAI这些顶尖的AI公司,都在用我们的云服务搞训练。”
OpenAI那3000亿美元的订单,就是这么来的。
谁是中国的甲骨文?
甲骨文的故事说完了,我们再回来看国内的情况。
这里面有个很简单的逻辑。美国政府不放心TikTok,怕美国用户的数据被传到中国,所以要求TikTok必须把数据存在甲骨文这样的美国公司服务器里。
同样的道理,我们国家也不会放心把金融、交通、电信、政务这些核心领域的数据,放到国外的服务器上。这些数据是国家的命脉,必须由我们自己的公司来管理。
所以,国产数据库的机会就来了。
国家也早就开始布局了。国资委发过一个“79号文件”,里面明确要求:到2027年,所有央企国企的IT系统,包括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,必须100%换成国产的。这叫信创。
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有人预测,到2027年,光是中国数据库市场的规模就能达到518.8亿元。这块大蛋糕,以前主要是甲骨文、IBM、微软这些外国巨头在吃。现在,它们必须让出来,分给国内的公司。
但是,问题也来了。
我们的国产数据库公司,能接得住这么大的市场吗?现实情况是,我们的公司规模都太小了。
我给你看个对比数据,你就明白了。
| 公司名称 | 2024年营收/2025年半年报营收 | 对比(甲骨文2024年营收约4190亿人民币) |
| 甲骨文 (Oracle) | 573.99亿美元 (约4190亿人民币) | – |
| 达梦数据 | 10.44亿元 (2024年全年) | 约为甲骨文的1/400 |
| 中亦科技 | 3.78亿元 (2025年半年报) | 体量差距巨大 |
| 海量数据 | 1.15亿元 (2025年半年报) | 体量差距巨大 |
| 新炬网络 | 2.14亿元 (2025年半年报) | 体量差距巨大 |
国产数据库上市的第一家公司叫达梦数据,它2024年全年的营收才10.44亿人民币。而甲骨文一年的营收是573.99亿美元,换算过来是达梦数据的400倍。这个差距太大了。
其他的国产数据库公司,规模更小。很多公司连盈利都还很困难,更别提学甲骨文那样,花几百上千亿去买英伟达的GPU,搞自己的云计算和算力平台了。
而且,现在AI时代,单单做一个数据库软件已经不够了。甲骨文已经证明,未来的竞争是“云+数据库”的整体能力竞争。如果我们的公司还停留在原地修修补补,是跟不上别人的。
那怎么办?
我觉得有两条路可以走。
第一条路,小公司主动去找大公司合作。像达梦数据这样的传统数据库厂商,技术有积累,但是缺钱、缺平台。那就可以去找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、金山云这些有云计算能力的大厂。大家深度合作,甚至在股权上进行绑定。你出数据库技术,我出云平台和算力,捆在一起,形成一个整体。
第二条路,有实力的大厂自己下场干。阿里、腾讯、华为这些公司,本来就有很强的云计算能力。它们可以加大投入,自己研发核心的数据库技术,或者干脆直接收购一家有潜力的数据库公司,把短板补上。
现在已经有人在这么做了。
比如蚂蚁集团的OceanBase数据库。它最开始就是为了支撑支付宝那种海量交易场景而研发的。你想想“双十一”零点那个瞬间,有多少人同时在下单、付款,数据量有多恐怖。OceanBase能扛住这种压力,说明技术很过硬。现在,它已经走出蚂,服务了200多家零售行业的公司,市场份额在国内排第一。
还有腾讯云的TDSQL数据库。广东那个很方便的政务平台“粤省事”,背后就是它在支撑。让老百姓办事情不用来回跑,数据在后台多跑路就行。
但是,我觉得现在的速度还是不够快。
这场科技竞争,时间不等人。国产数据库的厂家们,真的要有紧迫感。不管是中小公司主动去抱大腿,还是科技巨头主动出手并购,动作都应该再快一点,再果断一点。
这不光是几家公司的生意问题。它是我们国家发展AI战略的数据基础。这个地基如果不打牢固,上面建得再高的大楼,也可能不稳。
飞鸽出海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