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来聊聊TikTok这事儿。这东西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?其实很简单。它抓住了两点。一个是让看视频的人爽,一个是让拍视频的人也爽。

先说看视频。你刚下载TikTok,随便刷了几个。可能你多看了一个小猫打滚的视频两秒。TikTok后台的程序立马就记下来了。它给你贴上一个标签,比如“喜欢猫”。然后,它就试着再推一个猫的视频给你。你又看完了,还点了赞。程序就更确定了,你就是个猫奴。接下来,你的首页就会被各种猫占领。这个过程特别快。它猜你心思猜得准,所以你刷起来就停不下来。这就是它那个“For You”推荐算法的厉害之处。它不是给你看最火的,而是给你看你最可能喜欢的。
再说拍视频。以前你想做个视频,得学剪辑,得配乐,麻烦得要死。TikTok把这些全都简化了。你想拍个东西,直接在App里选一段热门音乐,手机摄像头对着自己或者别的什么,拍几段。App帮你卡好节奏,再加个滤镜特效,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短视频就成了。你根本不需要是专业人士。这就让无数普通人也愿意去拍、去分享。而且它还搞各种“挑战”。比如一个新舞蹈火了,大家就都来模仿拍同款,形成一大波跟风。一个东西就这么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了。
所以你看,TikTok的成功不是意外。它让看的人上瘾,让拍的人简单。它在2017年走向世界,没用几年时间,就成了全世界年轻人手机里必备的App。尤其是在美国,年轻人玩它玩疯了。
但是,问题也来了。一个中国公司做的App,在美国这么火,美国政府就开始紧张了。他们主要担心三个事。
第一个,是数据安全。他们觉得,TikTok收集了太多美国人的信息。比如你的手机号、你的位置、你看过什么视频、你喜欢什么。美国政府怕这些数据被传回中国,被用来干坏事。虽然TikTok一再保证,美国用户的数据就存在美国,跟中国没关系。但是他们不信。他们觉得只要你母公司是中国的,就总有办法拿到数据。
第二个,是影响人的思想。你想想,既然算法能决定你看什么,那它就能影响你的想法。比如美国要选举了,算法能不能在背后悄悄地多推某个候选人的正面视频,或者多推他对手的负面新闻?这种可能性让他们感到害怕。他们担心这个App会成为一个宣传工具,影响美国的民意。
第三个,就是纯粹的商业竞争。说白了,就是看你眼红。以前全世界的社交媒体,都是美国公司的天下,比如Facebook、Instagram。他们躺着赚钱习惯了。现在突然杀出来一个TikTok,把年轻用户和广告费都抢走了。他们当然不高兴,他们的政府也跟着不高兴。一个中国公司,凭什么在美国的地盘上抢生意?
所以,从2020年开始,美国政府就对TikTok动手了。特朗普当时直接下命令,说字节跳动必须在90天内把TikTok的美国业务卖给一家美国公司,不然就直接封掉。这个“不卖就禁用”的说法,就从那时候开始了。
后来TikTok去打官司,这事儿就拖下来了。但是美国政府没放弃。到了2024年,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个法案,还是老一套,要求字节跳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卖掉TikTok,不然就从美国的应用商店里下架。这个法案给的期限本来是2025年1月19日。但是后来,特朗普一次又一次地延长这个期限。每次延长个几十天,或者三个月。最新的消息是,这个期限又被推迟到了12月16日。
这种反复延期,说明事情很复杂。不是总统签个字就能简单解决的。背后是两国政府、公司、律师团队在不停地吵架、谈判。TikTok就像是被夹在中间,日子很难过。
就在大家觉得这事儿快成死结的时候,前阵子,中美双方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了个会。会后传出来的消息说,他们找到了一个新办法。这个办法,他们叫“合作”。
听起来不错,但具体是怎么个“合作”法呢?其实是双方各退一步。
首先,解决美国最担心的数据安全问题。他们商量的方案是,以后TikTok所有美国用户的数据,都必须放在美国的服务器上。而且,管理这些数据和服务器的,不能是TikTok自己,得是一家美国公司。比如他们之前一直在谈的甲骨文公司(Oracle)。这样一来,美国人的数据就等于是在美国政府的眼皮子底下了。他们可以随时派人去检查代码、检查服务器,确保数据没有被偷偷传走。这样,美国政府就有了面子,可以对民众说:“你们看,我们已经管住它了,大家的数据安全了。”
然后,解决中国最在意的核心技术问题。TikTok最值钱的东西,就是那套推荐算法。如果把它卖了,那公司就等于空了。所以,中国的底线是,算法绝对不能卖。这次谈的方案是“授权”,不是“出售”。意思就是,算法的所有权还是字节跳动的。但是,他们可以授权给在美国的这个新公司使用。这个授权,是要经过中国政府批准的。这就等于说,我的核心技术还在我手里,我只是租给你用一下。而且,怎么租、租给谁,我说了算。这样,中国也保住了里子,核心技术没有外流。
这个方案,你可以说是一个妥协。美国没能逼TikTok卖身,中国也没能让TikTok在美国完全自由发展。TikTok公司本身呢,虽然不用被拆分卖掉了,但以后在美国的运营,等于戴上了一副“镣铐”。它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美国政府盯着。公司的运营成本会高很多,决策也会慢很多。但总比直接被禁掉要好。它算是惊险地活下来了。
你别觉得这事儿离我们很远。TikTok遇到的麻烦,其实给所有想去海外发展的公司提了个醒。
这件事的核心,是几个以前大家没太注意的问题,现在都摆到桌面上来了。
第一个就是“数据主权”。以前我们上网,没觉得数据是个事儿。但现在不一样了。每个国家都开始觉得,自己国民的数据是国家的战略资源,不能随便让别的国家拿走。你在中国用一个美国的App,你的数据到底算谁的?以后,很可能就是,你在哪个国家,你的数据就得留在哪个国家。欧洲已经搞了一套叫GDPR的法规,管得特别严。现在中美也是这个趋势。
第二个是“技术控制”。以前一个好技术出来了,大家想的是怎么把它卖到全世界赚钱。现在,技术成了一种武器。美国有好芯片,但他不卖给一些中国公司。中国有好算法,也不会轻易卖给美国。每个国家都想把自己的关键技术牢牢抓在手里。科技公司出海,随时可能因为你的技术太好,而被别的国家盯上。
第三个是“规则制定”。以前,全球互联网的规则,基本上是美国定的。因为最早的互联网公司、技术标准都是从美国出来的。但现在,中国、欧洲都有了自己的想法。大家都想在未来的数字世界里,有自己的发言权。TikTok这件事,就是一次公开的较量。它的最终结果,会影响到以后类似事情的处理方式。它会成为一个案例,被全世界研究。
所以,你看,这已经不是一个App的故事了。它是一个关于数据、技术和未来世界规则的故事。TikTok只是正好撞到了枪口上,成了这场大国博弈的焦点。这件事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年,现在这个“合作”方案,也只是一个暂时的平衡。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新的变化。只要两个大国的竞争还在继续,那像TikTok这样的公司,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“安全”。它们只能在夹缝里小心翼翼地找生存空间。这件事还没完,我们可以继续看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