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笔订单加收1250印尼盾,退货不退费!
又来了,又来了!平台这“割韭菜”的刀,真是越磨越快。
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我正在仓库里对着一堆货发愁,瞬间就感觉后脖颈子一凉。1250印尼盾,听起来不多,折合人民币也就六毛钱。好多人可能扫一眼就过去了,心里嘀咕一句“哦,知道了”,然后该干嘛干嘛。
但你停下来,你品,你细品。这事儿,它就没那么简单。

这可不是按商品件数收,是按订单!你一个订单里塞了十个小玩意儿,叮,1250盾没了;你一个订单就卖一个发卡,叮,还是1250盾。对于我们这些做小商品、走薄利多销路线的卖家来说,这简直就是钝刀子割肉,一刀一刀又一刀。
我给你算笔账。比如你在印尼卖个手机壳,售价20000印尼盾,利润可能也就3000盾。现在平台咔嚓一下先拿走1250盾,你的利润瞬间蒸发了将近一半!这还没算你的人工、打包、营销成本呢。这生意,还怎么做?这不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吗?今天收你1250,明天就能收2500,等你习惯了,发现水已经开了,你已经跳不出去了。
最狠的是什么?是那句“退货不退费”。
这五个字,简直是刻在了我们卖家的心头血上。印尼市场的退货率,做过的兄弟都懂,那叫一个“随心所欲”。买家今天心情不好,退了;快递慢了一天,退了;甚至就是单纯不想要了,也给你退了。以前退货,我们亏个运费和包装费,心疼归心疼,但还能忍。现在好了,货退回来了,钱没赚到,还得给平台倒贴一笔“处理费”。这叫什么?这就叫“赔本赚吆喝”的资格都被取消了。
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一个买家下了单,你高高兴兴打包发货,平台“啪”地一下扣了你1250盾。过了两天,买家申请退货,货回来了,你把钱退给买家,结果发现平台那1250盾,一分钱都不会还给你。你里外里,白忙活一场,还亏了钱。这生意做得,憋屈不憋屈?
所以,别小看这“六毛钱”。这是平台态度的一个巨大转变。它在告诉我们所有人:免费的午餐结束了,流量红利期过去了,现在,是时候为平台的生态建设“付费”了。我们这些卖家,就是生态里最先被“开刀”的养料。从现在开始,必须把这笔费用死死地钉在你的成本核算里,每一个产品的定价,都得重新盘算。不然,年底一算账,发现忙活了一年,全给平台打工了。
TikTok“出圈”计划升级—— 郫都跨境电商产业园 ——打车也能刷短视频?
这边刚从我们口袋里掏钱,那边立马就拿着钱去“搞大事”了。
TikTok要进军出租车后座了!你没听错,就是你打车的时候,前面座椅靠背上的那个小屏幕。以后你在纽约、在洛杉矶,坐在出租车里,看到的可能不再是无聊的城市宣传片或者广告,而是TikTok上的热门短视频。
这事儿,乍一听好像跟我们这些卖货的没啥关系。但你往深了想,这棋下得可太大了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TikTok的野心,早就不是一个“短视频APP”或者“直播电商平台”那么简单了。它要的是全面的、无孔不入的场景渗透。它要把自己变成一种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的“媒介”。
你想想,以前我们的流量来源是哪里?是用户主动打开APP,在“推荐”页里刷到我们。这是一个封闭的场景。现在呢?一个商务人士,出差途中在出租车里无聊,刷到了一个搞笑视频,哈哈一笑;一个游客,去往景点的路上,看到了一个介绍当地美食的TikTok,立马就心动了。
这流量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线下,从用户的“碎片化时间”里硬生生“抢”过来的。
这对于我们卖家来说,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的转化,但长期来看,影响是颠覆性的。
- 品牌曝光的新大陆:如果以后这个出租车屏幕开放广告位,那将是一个全新的战场。你的品牌,你的产品,可能会出现在一个高消费能力的商务人士面前。这比你在APP里广撒网式的投流,要精准得多。
- 内容为王的终极体现:在出租车那个半封闭、有点无聊的环境里,什么内容最能抓住人?绝对是高质量、有创意、能瞬间引爆情绪的内容。那些粗制滥造、上来就喊“宝宝们,给我冲”的直播切片,在这种场景里只会让人反感。所以,平台这是在倒逼我们,必须把内容做得更精良,更有趣,更像“内容”,而不是硬邦邦的“广告”。
- 流量成本的水涨船高:平台的流量池子变大了,看起来是好事。但别忘了,这些“高级流量”的获取成本,也绝对是“高级”的。当TikTok变成一个横跨线上线下的媒体帝国时,我们这些普通卖家的获客成本,只会被动地水涨船高。
所以,别觉得这事儿离我们远。平台收我们的“订单处理费”,就是为了干这个。它在用我们创造的利润,去构建一个更庞大的商业帝国。而我们,要么跟上它的脚步,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内容能力,去分食那些更优质的流量;要么,就只能在越来越卷的低价泥潭里,被新规则、新玩法慢慢淘汰。
严打价格乱象—— 郫都跨境电商产业园 ——TikTok上线商品价格预审机制
一边是“开源”,疯狂拓展商业版图;另一边就是“节流”,或者说,是**“净化”**。
TikTok终于对价格乱象下狠手了,推出了“价格合规性审核”。说白了,就是你上架商品,平台要先看看你的价格是不是“正常”。
这个功能,我举双手双脚赞成!
做平台的,最怕的是什么?是用户的不信任。如果一个用户,三次打开你的APP,两次都遇到价格欺诈,那他下一次可能就直接卸载了。之前的TikTok Shop,说实话,乌烟瘴气的地方真的不少。
我把这次新规的雷区整理了一下,各位兄弟都对照着看一看,千万别踩!
违规行为类型 | 具体表现形式(“骚操作”解读) | 我的“人话”翻译 |
不合理定价 | 商品价格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。 | 别把买家当傻子。一个普通数据线,别人卖10块,你非要标200块,然后说自己是“高科技”“进口材料”。平台现在会直接拦下来,你连上架的机会都没有。 |
虚假标价 | 标题、封面图写着“1元秒杀”,点进去一看,SKU里根本没有1元的选项,最便宜的也要50块。 | 这就是典型的“钓鱼执法”。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低价把人骗进来,结果发现完全是两码事。这种行为最伤用户信任,平台这次就是要干掉这种“标题党”。 |
虚假促销 | 设置一个超低价吸引流量,但库存只有1件。或者宣传“买一送一”,但赠品是个完全没用的垃圾。 | “耍猴式营销”的末日到了。你搞个超低价,结果根本没人能买到,纯粹就是为了骗点击、骗流量。这种小聪明,以后玩不转了。平台要的是真实的交易,不是虚假的繁荣。 |
为什么平台要在这个时候下这么大力气整顿?
因为它很清楚,当它把内容铺到出租车上,铺到更多线下场景里时,它展示给用户的,必须是一个干净、可靠、值得信赖的平台形象。如果一个新用户,在出租车上被一个有趣的视频吸引,下载了APP,结果一进来就遇到各种价格骗局,那之前花大价钱做的线下推广,不就全白费了吗?
所以,这三件事,你得连起来看:
收订单处理费 → 拿钱去搞线下扩张 → 为了让扩张有意义,必须严打内部乱象。
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。
对于我们这些正经做生意的卖家来说,这绝对是长期利好。它清除了那些用不正当手段抢夺流量的“劣币”,让市场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公平。我们不用再费尽心思去跟那些“骗子”斗智斗勇,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打磨产品和优化内容上。
当然,阵痛是难免的。成本在上升,规则在变严。但这就是一个平台从野蛮生长,走向成熟规范的必经之路。看清这个趋势,主动去适应它,甚至利用它,我们才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,活下来,并且活得更好。别再幻想一夜暴富的草莽时代了,那页已经翻过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