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回答问题时,提到的总是别人的品牌,如果你想让 AI 多多引用你的内容,你就需要了解 GEO,也就是“生成式引擎优化”。
这东西听起来复杂,但原理不难。
简单说,以前做 SEO,是让你的网站在搜索结果里排名靠前,等人来点。
现在做 GEO,是让你的内容成为 AI 回答问题的首选“参考资料”。
目标变了,方法自然也要跟着变。很多人还在用老方法做新事情,结果就是白费力气。
下面我们聊透四件做 GEO 时最容易搞错的事,以及到底应该怎么做。

误区一:还想着堆关键词那一套
很多人一听“优化”,第一反应就是往文章里塞满关键词。
比如要做“敏感肌护肤”,就在文章里翻来覆去地写“敏感肌护肤品推荐”“敏感肌怎么护肤”。
这个方法在以前的搜索引擎上可能还有点用。
但是,AI 不吃这一套。
AI 的工作方式是理解语义,它不是在数你一个词用了多少遍,而是在判断你有没有把问题讲清楚。
它关心的是你的内容能不能真正解决一个人的困惑。
我们来看个具体的例子。
假设一个用户想知道“敏感肌该怎么护肤”。
错误的写法是:
通篇都是“敏感肌护肤很重要,我们推荐这款敏感肌护肤水,它是最好的敏感肌护肤选择……”
这样的内容,AI 会觉得很低质,因为它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,只是在重复一句话。
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:
你要预判用户问出这个问题后,心里可能还有一连串的小问号,然后一一解答。
- 先定义清楚:什么样的皮肤才算“敏感肌”?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成的?有哪些具体表现,比如泛红、刺痛、起皮?
- 分析原因:导致皮肤敏感的常见原因是什么?是换季、用错了护肤品,还是生活习惯问题?
- 给出解决方案:
- 护肤步骤:敏感肌的护肤流程应该是怎样的?晨间和晚间有什么不同?是不是要精简护肤?
- 成分分析:哪些成分是敏感肌的“好朋友”,比如神经酰胺、角鲨烷?哪些是“雷区”,比如酒精、高浓度酸类?
- 产品选择:在选择洗面奶、水、精华、面霜时,具体要注意什么?怎么看成分表?
- 提供生活建议:除了护肤品,饮食、作息上还有什么要注意的?
你看,后面这种写法,它没有刻意重复“敏感肌护”肤”这个词。
但是,它系统性地回答了用户关于这个话题的所有潜在疑问。
AI 会认为这是一份高质量、能解决问题的“知识文档”。当再有人问类似问题时,它就很有可能直接引用你文章里的观点或步骤。
所以,你应该这么做:
忘记“关键词密度”这个词。
从现在开始,你要思考“用户意图”。
针对一个主题,你要做的不是重复它,而是把它聊透。把你的内容打造成这个主题的“小型百科全书”。
误区二:内容没有“身份”,AI 不信任
现在用 AI 写东西很方便,很多人就直接生成一篇文章,改改就发出去了。
这样做出来的内容,往往千篇一律,而且缺少一个重要的东西:可信度。
你要知道,AI 在生成答案时,非常看重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。
一篇网上拼凑的、不知道谁写的、没有数据来源的文章,AI 凭什么相信你?它自然也不会向用户推荐你的内容。
在 GEO 优化里,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叫 E-E-A-T。
这是四个词的缩写:Experience (经验), Expertise (专业性), Authoritativeness (权威性), Trustworthiness (可信度)。
说白了,就是你的内容需要向 AI 证明,你是懂行的,你说的是真话,你是值得信赖的。
具体怎么证明?这里有几个直接的方法:
第一步:亮出你的身份。
文章的作者是谁?他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?
比如,一篇讲理财的文章,如果作者是一位有十年经验的持证理财规划师,并且文章署上了他的真实姓名和简介,那这篇文章的可信度就比一篇匿名文章高得多。
你要把这些能证明专业性的信息,清清楚楚地写在文章里或者作者介绍页面上。
第二步:标明你的信息来源。
如果你在文章里提到一个数据或一项研究,一定要说明它是从哪里来的。
例如,你写“根据《2025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》显示,70%的年轻人更偏爱线上购物。”
那么,你最好能提供这个报告的原始链接。
这样做,一方面是尊重事实,另一方面是向 AI 表明,你的论点有权威依据支撑,不是自己瞎编的。
第三步:多用真实的、具体的例子。
空洞的理论谁都会说,但真实的案例最有说服力。
比如,你推荐一款相机,不要只说“这款相机拍照效果很好”。
你可以放上几张你用这款相机在不同场景下(比如夜景、人像、微距)拍摄的样张,并且附上拍摄参数(光圈、快门、ISO)。
或者,你分享一个健身动作,可以配上真人演示的动图或视频,并指出常见的错误姿势。
这些包含着你真实经验的内容,是 AI 生成不出来的,也是 AI 判断内容价值的重要依据。
总之,别再发那些看起来像是“机器人”写的通用内容了。要让你的内容有“人味儿”,有专业背书,有事实根据。
误区三:文章写成一大坨,AI 看不懂
很多人写文章,习惯从头到尾就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。
段落之间可能分段了,但整体结构是混乱的,没有清晰的逻辑脉络。
这样的内容,人读起来费劲,AI 解析起来更费劲。
AI 更喜欢结构清晰、逻辑分明的内容。它需要能快速地从你的文章里提炼出关键信息点,然后用于回答用户的问题。
如果你的文章是一团乱麻,AI 即使觉得内容不错,也不知道从何“引用”。
怎么让你的内容结构更清晰?
很简单,像写一份“产品说明书”那样去写文章。
1. 用好各级标题。
一篇文章必须有清晰的层级。用好一级标题(H1)、二级标题(H2)、三级标题(H3)。
这就像是文章的“骨架”。AI 抓取内容时,会先看这个骨架,迅速了解你这篇文章都讲了些什么,每一部分的核心是什么。
比如这篇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晰,AI 一看就知道讲了四个误区和对应的解决方法。
2. 多用列表,少用长段落。
当你想表达多个要点,或者介绍一个操作步骤时,用数字列表(1, 2, 3…)或项目符号(·)是最好的方式。
反面例子:“首先你需要准备好材料,然后把它们混合在一起,接着进行搅拌,最后放入烤箱。”
正面例子:
“操作步骤如下:
- 准备材料:面粉、鸡蛋、牛奶。
- 混合材料:将所有材料倒入碗中。
- 进行搅拌:用打蛋器搅拌均匀。
- 放入烤箱:预热180度,烤20分钟。”
第二种写法,不管是人看还是 AI 看,都一目了然。AI 甚至可以直接抓取这个列表,去回答“如何做蛋糕”这样的问题。
3. 善用问答(FAQ)形式。
你可以主动预测用户可能会关心哪些问题,然后在文章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出来。
比如,在一篇介绍如何挑选猫粮的文章末尾,可以加上一个“常见问题解答”板块:
- 问:小猫可以吃成猫粮吗?
- 答:不可以,因为幼猫和成猫的营养需求不同…
- 问:换猫粮需要注意什么?
- 答:需要遵循“七日换粮法”,逐步替换…
这种格式,直接模拟了用户向 AI 提问的场景,AI 会非常喜欢这种现成的“答案”。
把你的内容组织好,不仅能提升阅读体验,更重要的是,能让 AI 更容易地理解和利用你的内容。
误区四:发完就不管了,等着被引用
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想法是,我辛辛苦苦写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,发布出去,任务就完成了。
然后就等着 AI 哪天能“慧眼识珠”,发现我的内容。
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
GEO 不是一次性的工作,它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维护的动态过程。
原因有两个:
第一,AI 模型本身在不断更新。它的算法、知识库都在变。今天 AI 认为好的内容标准,可能明天就有了新的要求。
第二,信息是有时效性的。用户和 AI 都喜欢最新的信息。你去年写的行业分析,在今年看来可能已经过时了。
所以,发布只是一个开始。你还需要做两件事:
第一,定期“体检”和更新你的内容。
把你的核心内容(比如那些给你带来最多访问量的文章)列一个清单。
每隔几个月,就去检查一遍。
- 文章里的数据是不是最新的?
- 提到的产品是不是已经更新换代了?
- 分享的案例是不是有点旧了?
- 有没有新的信息可以补充进去?
更新了内容后,记得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注明“最后更新于XXXX年X月X日”。这会让用户和 AI 都觉得你的内容是鲜活的。
第二,主动去“侦察”AI 的动向。
你需要经常像一个普通用户那样,去向不同的 AI 提问。
问那些和你的业务、产品、内容最相关的问题。
然后仔细分析 AI 的回答:
- 它生成的答案里,主要参考了谁的内容?是你的竞争对手吗?
- 它引用的那些文章,好在哪里?是结构更清晰,还是数据更详实?
- 对比之下,你的内容缺少了什么?
这是一个“知己知彼”的过程。通过观察 AI 的回答,你可以反过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内容优化方向。
记住,GEO 是一场长跑,比的是谁更有耐心,谁能更快地适应变化。
飞鸽出海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