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事件——从禁令到收购
这事儿折腾了好几年。你肯定还记得。
最开始是特朗普,天天喊着要禁掉TikTok。当时搞得人心惶惶。很多靠TikTok吃饭的博主都快急疯了,赶紧让粉丝去关注自己的YouTube和Instagram。但是,光打雷不下雨,最后没搞成。
然后拜登上台了。他换了个玩法。他不直接说“我要禁了你”。他说“我们要审查一下你这个App,看看有没有风险”。听起来温和多了,对吧?但实际上,刀子磨得更亮了。
这一审查,就引出了甲骨文(Oracle)这家公司。甲骨文是个老牌科技公司,主要是给大企业做数据库的,跟我们普通人生活离得挺远。他们被找来当TikTok的“技术合作伙伴”。

这是什么意思呢?我打个比方。就好比你爸妈不放心你一个人住,给你找了个“监护人”。这个监护人(甲骨文)帮你管着房子(美国用户数据),确保你(TikTok)不干什么出格的事。TikTok当时也只能同意,毕竟这是能留在美国市场的唯一办法。
但是,这只是个过渡方案。美国政府心里的小算盘,根本不是找个“监护人”这么简单。他们想要的是彻底的控制权。
所以到了2024年,他们直接摊牌了。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,名字又长又绕口,翻译过来意思很简单:“字节跳动,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把TikTok卖给美国公司,不然就彻底滚蛋。”
这就是最后通牒。没得商量。
于是,就有了2025年9月在马德里的谈判。谈判桌上坐的,一边是字节跳动,另一边是甲骨文领头的一帮美国投资人。
最后谈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呢?
字节跳动,就是那个一手把TikTok做出来的亲爹,最后只拿到了新公司19.9%的股份。为什么是19.9%?因为美国法律对这类事情有规定,外国公司持股超过20%可能就会被认为有控制权。这个数字就是贴着红线划的,一点便宜都不让你占。
剩下的80.1%的股份,全被甲骨文和它的美国伙伴们拿走了。
而且,新公司的董事会,成员大部分都得是美国人。公司的重大决策,比如发展方向、内容审核政策,都由这个美国人主导的董事会说了算。字节跳动基本没有发言权了。
最直接影响我们用户的一点是,以后我们都得去下载一个全新的App。老的TikTok会失效。虽然新App的核心算法还是字节跳动授权的,但所有的数据,从你看了哪个视频、给谁点了赞,到你的私信内容,全部都会存在甲骨文在美国的服务器里。
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强制收购。TikTok这个产品还在,但它的“户口”已经从中国迁到了美国,而且是被强行迁走的。
数据主权的博弈,可能影响多方
这件事,表面上看是个商业收购,但骨子里完全是国家之间抢夺“数据主权”的斗争。我们一个个来看,这里面的玩家都得到了什么,又失去了什么。
先说甲骨文,它是这次最大的赢家。
甲骨文以前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卖软件的“老古董”,跟社交媒体、短视频这些时髦的东西根本不沾边。但是通过这次收购,它一下就成了1.7亿美国人每天都要用的App的“新主人”。
这对它有什么好处?
第一,是钱。真金白银。据华尔街日报估算,这笔交易每年能给甲骨文带来将近5到8亿美元的现金。这笔钱可以拿去投人工智能,建更多的数据中心,让它在云计算市场追赶亚马逊和微软。
第二,是地位。它从一个幕后公司,走到了台前。它现在可以跟所有人说:“看,美国政府最信任的公司是我,连TikTok的数据都交给我管。”这个政治资本,比赚多少钱都重要。以后再有类似的生意,政府第一个想到的肯定还是它。
再说说字节跳动,它是最憋屈的。
它就像一个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,结果孩子刚考上名牌大学,就被一个有钱有势的亲戚强行过继走了。
它失去了什么?
首先,是控制权。它失去了对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的控制。这不只是少赚钱那么简单。美国市场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,失去了这里,TikTok的全球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。
其次,是未来的想象空间。TikTok不只是个娱乐App,它还在做电商,做直播带货。本来可以在美国市场大展拳脚,跟亚马逊、Shein掰掰手腕。现在,这些都成了泡影。新公司的董事会可不会让它这么干。
最后,是信心。这件事给所有想出海的中国公司都泼了一盆冷水。它证明了,只要你的产品做得足够成功,就有可能被对方用非商业的手段夺走。这让大家以后怎么敢放心大胆地去海外投资?
然后是美国政府,它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。
它的逻辑很简单直接:“我不管TikTok现在有没有问题,我只在乎它‘可能’会有问题。只要它的母公司是中国公司,那这种可能性就永远存在。”
所以,它的目标就是切断TikTok和中国的联系。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。
数据被留在了美国。TikTok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美国公司手里。以后TikTok上流行什么,不流行什么,美国政府和资本有了更大的影响力。比如,他们可以要求平台多推一些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内容,或者在选举期间进行内容干预。这些操作都变得更容易了。
但是,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。它破坏了自己一直标榜的“自由市场”规则。这就好比一个裁判,看到对方球队的核心球员太厉害了,就直接吹罚他下场,还把他强行转会到了自己支持的球队。这让全世界都看到了,所谓的“规则”,是可以随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变的。
最后说说我们这些普通用户。
对我们来说,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太大变化。App打开,视频照样刷。
但是,长远来看,变化是肯定的。
第一,你的数据换了个“主人”。以前你可能担心你的数据被中国政府看到,现在你的数据完完整整地交给了甲骨文。甲骨文会怎么用这些数据?它会把数据卖给谁?美国情报机构能不能访问这些数据?从斯诺登曝光的“棱镜门”来看,答案似乎很明显。我们只是从一个笼子,换到了另一个笼子。
第二,内容可能会变味。新的美国管理层,肯定会根据自己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倾向来调整算法。也许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带货视频,越来越少的社会评论。App的社区氛围可能会慢慢改变。
第三,竞争对手的机会来了。Meta的扎克伯格估计做梦都会笑醒。他旗下的Instagram Reels一直被TikTok压着打。现在TikTok被这么一折腾,肯定会流失一部分用户。比如,有些用户可能懒得换新App,或者觉得新App体验不好,就转去用Reels了。这对Meta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。
看到了数字治理的新范式——收购
TikTok这件事,给全世界的公司和政府都上了一课。它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国家间竞争方式。
过去,一个国家想限制另一个国家的公司,通常是用法律、罚款这些手段。比如欧盟给谷歌开出巨额反垄断罚单。这就像是给你的对手设置路障,拖慢他的速度。
但美国这次玩得更绝。它不是设置路障,它是直接把对手的车抢了过来,换上自己的司机,然后继续开。
这就是“强制收购”模式。
这个模式的操作步骤,现在已经很清晰了:
第一步:制造舆论。通过媒体和政客,反复强调某个外国App存在“国家安全威胁”,不管这个威胁有没有真凭实据。
第二步:立法施压。通过一个专门的法律,给这家公司两个选择:要么卖,要么死。
第三步:指定买家。扶持一个“自己人”(比如甲骨文),去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。这个买家不仅能赚钱,还能帮政府完成控制目标。
第四步:改造公司。通过修改股权结构和董事会,确保这家公司从里到外都“美国化”。
这个 playbook 一出来,以后就可能被其他国家模仿。
想象一下,如果欧盟觉得苹果的App Store太封闭,威胁到了欧洲的数字主权,它会不会也通过一个法律,要求苹果把欧洲业务卖给一家欧洲公司?如果中国觉得特斯拉收集的道路数据太敏感,会不会也采取类似的措施?
一旦开了这个头,全球的商业环境就全变了。跨国公司经营的风险会指数级上升。公司CEO们以后不仅要懂市场,还得懂地缘政治。他们的首要任务,可能不再是做好产品,而是确保自己的公司不会在某天早上醒来,发现自己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。
写在最后
所以,这件事的真正意义,是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
那个我们曾经相信的,开放、互联、无国界的全球互联网,可能真的不存在了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个被国家主权分割开的“数据局域网”。你在美国用美国版的TikTok,在欧洲可能用欧洲版的Google,在中国用中国版的Apple。
每个国家都想把数据和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。这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。
这对我们普通人不是什么好事。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择会变少,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可能会被筛选和过滤。互联网正在从一个连接世界的桥梁,变成一堵堵高墙。
以后,当我们下载一个新App的时候,可能要先看一眼它的“国籍”。这听起来很荒谬,但它正在成为现实。TikTok的故事,只是这场全球“数字割据”的开始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谁也说不准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看着,然后适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