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的TIKTOK正在摧毁现代英语!”
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,差点没把嘴里的可乐喷出来。一个外国博主,义愤填膺地控诉TikTok搞“自我审查”,把好好的英语给“简化”了。他举的例子简直让我笑得打鸣,说现在在TikTok上,你不能说“她被杀死了(she was killed)”,不行,kill这个词太暴力,有伤风化,你得说“她不活了(she was unalive)”。你想表达点男欢女爱(sex),那更是天方夜谭,平台的大数据之眼盯着你呢,你只能搞点什么S.A之类的缩写,或者干脆来段B-Box,用嘴模拟现场。

他怒喷,说这不就是乔治·奥威尔笔下的《1984》吗?坏(bad)不能说,得叫“非好(ungood)”。我寻思,哥们儿,你这算啥?这点道行在我们这儿,简直就是幼儿园水平。你以为只有你们那边的广告商金贵,让平台自我阉割?咱们这边的互联网,那才叫真正的“避讳文化”集大成者。
别的不说,就说咱们天天高强度冲浪,发条评论都得琢磨半天,生怕哪个字眼触动了不知名的G点,然后整段话直接消失在赛博虚空里。那种感觉,你懂的,发了半天显示发送成功,刷新一下,嘿,干净得像从没来过。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,而是每个网民的日常修行。从最早的“伞兵”不能被污名化,到后来无数谐音梗、缩写、暗号满天飞,我们早就练就了一身在夹缝中“好好说话”的本事。这股风,现在看来,不过是顺着网线飘到了大洋彼岸,给他们也来了点小小的东方震撼。
涩涩异闻录
说到这套“避讳”的玩法,就不能不提互联网永恒的流量密码——涩涩。这玩意儿和审查制度的斗争,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顶级拉扯。
最初,大家还停留在挑战平台底线的边缘,靠着精妙的角度、严格的身材管理和各种美颜黑科技,生产着速食擦边内容。但审核越来越严,标准越来越高,今天还能发的姿势,明天可能就直接给你判定为低俗。风险太高,成本也大。
直到有天才发现,脚,这玩意儿,简直是版本答案!
你仔细想想,这简直是完美的规避策略。它不像身体其他部位那么直接,那么容易被判定为“性暗示”。你甚至不需要露脸,不需要考虑身材,甚至连性别都可以模糊。镜头前,一双精心护理过的脚,配上点丝袜或者指甲油,就能撬动一片流量蓝海。它安全、低成本,而且精准地击中了某个群体的“好球区”。于是乎,无数在违规边缘反复横跳的博主,一夜之间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,纷纷转型足艺展示大师。
可人的欲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。当“涩涩”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崎岖,另一种更直接、更粗暴、更具精神冲击力的东西开始占据高地,那就是——搬史。
什么是搬史?就是把互联网上那些最猎奇、最掉san、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内容,像搬运工一样,从一个角落搬到另一个角落,通常是你的聊天群。这些内容,堪比互联网的暗网边缘,其信息密度和震撼程度,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张精心制作的涩图。
关键在于,它更安全!你发一张涩图,可能会被封号;但你转发一个“印度街头古法理发,用牛粪做发胶”的视频,平台只会觉得你在传播异域文化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奇观:无数昨天还在深夜发福利的博主,今天摇身一变,成了专业的搬史达人。原因无他,既然有更方便、更安全的“史”可以获得关注和流量,谁还愿意去冒着风险走钢丝呢?
社媒隐语
聊了这么多,不管是英语世界的“unalive”,还是我们这边把“喝酒”说成“喝8+1”,其实都是一个东西,它有个专门的术语,叫社媒隐语(Algospeak),或者叫算法语。
这玩意儿,就是咱们这些网络原住民为了绕过算法的“过滤器”而发明的一套黑话。平台不喜欢什么,我们就换个说法,只要圈内人能看懂就行。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一场用户和算法之间的游击战。
我给你们整理个表,看得更清楚点:
你想说的话(原始意图) | 平台的雷区(高危词) | 我们的“新话”(算法语) |
他把那个人杀了,抢了钱。 | 杀、钱、血腥暴力 | 他把那个人s了,抢了他的米。 |
晚上一起去喝酒啊! | 酒、醉、聚众 | 晚上一起去喝8+1啊! |
警察叔叔来了。 | 警察、警车 | 帽子叔叔来了。/ 叔叔来了。 |
性感、色情 | 裸露、性暗示 | S.E.X.Y、擦边、纯欲风 |
死亡 | kill、die、death | unalive、去世、噶了 |
有人悲观地把这称为“21世纪的语言劣化”,觉得我们正在一步步退化,最后只会用一堆莫名其妙的字母和符号交流,活在《1984》的“新话”世界里。
但我觉得,这恰恰是反着来的。奥威尔的“新话”,目的是粉饰和隐藏真实含义,让人们无法思考“坏”的事情。而我们的算法语,目的恰恰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那个被禁止的真实含义。我们不是不想好好说话,是规则逼得我们只能曲线救国。这是一种反抗,一种无奈但充满创造力的挣扎。
写在最后
说了这么多,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,群里发涩图的人好像真的变少了,而搬史的却越来越多了。他们图啥呢?难道真的是为了把“开火车”的目的隐藏起来,换一种方式吸引眼球?
不排除有这个可能。但这背后,藏着的可能是一种更深层的东西——孤独。
这不就是小学时候,班里最淘气、最爱揪女生辫子的那个男生吗?他难道是怕女生生气吗?不,他最怕的,是那个女生完全不理他。女生的尖叫和追打,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回应,一种胜利。最致命的打击,是无视。
在互相看不见的虚拟网络里,那些无论是转发涩图还是搬运怪谈的人,其实内心都可能藏着一个怕被无视的小孩。他们可能不擅长用正常的语言发起对话,或者在现实生活中,他们的声音太微弱,很少被听见。所以,他们用最极端、最能引爆眼球的方式,往人群里扔下一颗“炸弹”,不管是香艳的还是恶臭的。
只要这颗“炸弹”能在群里激起一点水花,哪怕是几句“卧槽”、“什么玩意儿”、“赶紧撤回!”,对他来说,目的就达到了。那一刻,他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产生了连接,他不再是一个透明人。
所以,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位乐此不疲的搬史朋友,请答应我,别只是默默地划过。如果他搬的内容真的对你造成了精神污染,你不要选择无视,相反,你一定要狠狠地骂他,或者让他给你发个红包,美其名曰“搬史税”。
因为如果不这么做,他可能会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:“是我这次搬的史太低俗了吗?他们不喜欢了?还是觉得太重口了不好意思说?所以才假装没看见?还是他们都在忙?不行啊好纠结啊,我下次还要不要搬了啊…求求你们了,回一句话啊,哪怕是骂我一句也行啊!”
对于一个搬史的人来说,被骂、被调侃、被索要“搬史税”,都是一种甜蜜的负担。因为这证明,他被看见了。
一个问号,对他们来说,都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