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TikTok终局:一场围绕算法的“斩首行动”,倒计时已经开始

美国的焦虑:控制算法=控制影响力

霍华德·卢特尼克,这名字你可能不熟,但他说的话,简直是把美国的底牌直接掀了。什么“除非中国政府批准TikTok的所有权转移”,什么“允许美方掌控核心技术与算法”,听听,这口气,哪是商业谈判,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最后通牒。

他们到底在焦虑什么?数据安全?别逗了。

这事儿的核心,从一开始就不是你的浏览记录、我的个人信息那么简单。卢特尼克自己都说得明明白白:“美国人必须掌握控制权、技术和算法。”

算法,这才是关键词。

算法是什么?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手,决定了你下一秒刷到什么。是让你看到猫猫狗狗的搞笑视频,还是让你看到社会撕裂的激烈争吵?是让你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幻象里,还是让你接收到某种特定的政治观点?这权力,太大了。

1.7亿啊!什么概念?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,都泡在这个App里。更要命的是,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——是美国未来的选民,未来的消费者,未来的舆论塑造者。当这群人的眼球、注意力和世界观,都被一个他们无法控制的“黑箱”牵着鼻子走时,华盛顿的精英们,能不恐慌吗?

所以你看,这事儿早就从所谓的“数据安全”,升级到了他们内心更深处的恐惧——“文化安全”和“影响力失控”。他们怕的不是中国知道美国人喜欢看什么口味的披萨,他们怕的是,这个平台有能力塑造美国下一代人的思想。

说白了,就是文化阵地舆论高地的争夺战。以前,这块地盘牢牢掌握在好莱坞、CNN、Facebook手里,游戏规则是他们定的。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TikTok,一个他们看不懂、更控制不了的庞然大物,这让他们如芒在背。所以,别再听他们说什么数据安全了,那都是幌子。影响力,这才是他们真正睡不着觉的原因。

重组方案:几经修改仍未达标

这事儿也不是没谈过,这出戏啊,演了好几年了,剧情是反反复复,比八点档的连续剧还狗血。

想当年,特朗普还在的时候,就闹着要“剥离”。当时字节跳动也算是拿出了诚意,拉上了甲骨文(Oracle)和沃尔玛(Walmart),搞了个什么“TikTok Global”的重组方案。简单说,就是把美国业务单独拎出来成立个新公司,还让美方控股。眼看这事儿就要成了,特朗普都初步点头了……结果呢?“叮”,换届了。

拜登上台,嘴上说着撤销了特朗普那套粗暴的行政令,显得好像更“文明”了。但实际上呢?身体却很诚实,反手就是一个更严密的国家安全审查,由那个神秘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(CFIUS)牵头,查了这么久,连个屁都没放出来。

就这么拖着、耗着,直到今年4月,美国国会那帮人等不及了,直接不跟你谈了,立法!

一部《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危害法案》,高票通过。这名字起的,又高大上又吓人。核心内容就一句话:给你270天,要么“安全出售”,要么在美国市场彻底消失。后来总统拜登大笔一挥,签了,这事儿就成了板上钉钉的法律。

现在,又“仁慈”地把最后期限延到了2025年的9月17日。

你品,你细品。这感觉像什么?

这不像商业谈判,更像是猫捉老鼠的游戏。先把你逼到墙角,然后给你留一个看似能逃生的口子,但那个口子怎么钻、往哪钻,规矩全由它定。来来回回,反复拉扯,消磨你的意志,也试探你的底线。这套路,他们玩得太熟了。

中国立场明确:“技术不能卖”

美国人算盘打得噼啪响,但他们好像总是忘了,这棋盘上,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玩家。

TikTok想在美国活下去,表面上看是“卖不卖”的问题,但里子,其实是“怎么卖”的问题。而这,TikTok自己说了不算。

你想要我的公司,行,可以谈价格,谈股份。但你想要我公司的“脑子”——那个千锤百炼、价值连城的核心推荐算法?对不起,门儿都没有。

这不是TikTok任性,而是背后有国家的红线。

中国商务部和科技部,早在2020年就更新了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》。里面白纸黑字地写着,基于数据分析的“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”,属于限制出口的范畴。

这是什么意思?

翻译过来就是:TikTok的算法,这项被视为平台灵魂的“独门秘方”,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资产了。它被赋予了国家战略技术的高度。你想把它卖给外国人?可以,先来我这儿申请许可证,我点头了才行。

这一下,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结:

  • 美国的要求是:“你必须连人带脑子(算法)一起卖给我!”
  • 中国的规定是:“人(股权)可以商量,但脑子(算法)必须留下。”

你说这生意还怎么谈?根本没法谈。

所以,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公司的商业困境。它成了一场赤裸裸的科技博弈。美国想要的是一劳永逸地拔掉这根“眼中钉”,顺便夺取全球领先的算法技术。而中国要守住的,是自己科技发展的核心成果,是未来在全球数字经济中话语权的根基。这背后,是两个大国在科技、安全、文化层面的一次硬碰硬的较量。TikTok,只是被推到了风暴最中心的那艘船。

用户、创作者、品牌:谁在焦虑?

神仙打架,凡人遭殃。

华盛顿和北京在云端博弈,但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、夜不能寐的,是那些把身家性命、真金白银都押在TikTok上的普通人。

那1.7亿用户,那些每天刷得不亦乐乎的年轻人,可能还只是觉得“我以后没得玩了怎么办?”。但对于另外几群人来说,这简直就是一场海啸。

我整理了一下,你看这禁令真要下来了,几家欢喜几家愁(不对,是愁,愁,愁!):

受影响群体他们的“噩梦”是什么?我的一句“大白话”点评
数百万内容创作者一夜回到解放前!辛辛苦苦养了几十万、上百万粉丝的号,没了。收入来源?断了。跟粉丝的连接?断了。一切都要从零开始。这不叫失业,这叫“数字资产清零”,比房子被拆了还惨,因为连个拆迁款都没有。饭碗直接被政客一脚踹飞了。
超过50万的商家广告打水漂,生意没处做!特别是那些依赖TikTok Shop卖货的小老板们,刚把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,流量入口突然被堵死。真金白银砸下去的广告费、好不容易积累的客户群,可能一夜之间就打了水漂。这叫商业环境的“不可抗力”,还是“人祸”?
各大品牌方营销阵地大转移!每年上百亿美元的广告预算投在TikTok上,效果好,年轻人多。现在要紧急寻找替代品,但Instagram、YouTube真的能完美替代吗?这就像你最常去、生意最好的那家商场突然要关门了,你得赶紧带着你的货去别的、可能还不如它的地方重新摆摊,成本高、风险大。

TikTok自己也急啊,为了自救,搞了个“德州计划”(Project Texas),把美国用户数据都搬到甲骨文的服务器上,拼命想证明自己“安全无害”。

但你看,美国人根本不吃这套。他们要的是方向盘,你给他们一个再结实的轮胎、再干净的座椅也没用。只要方向盘还在你手里,他们就永远不会放心。

最后的期限,会是最后一次吗?

所以,那个所谓的2025年9月17日,“最后的期限”,真的会是最后一次吗?

我打个赌,悬。

这更像是一个政治姿态,一个不断加码的谈判筹码。三次延期,反复修改的框架,双方都亮出了绝不退让的底线。这已经不是一个App的生死了,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一个符号。

它血淋淋地告诉我们,在全球化看似紧密的今天,科技、商业、文化,根本不可能和政治完全脱钩。当你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,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,你会被动地成为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一枚棋子。

TikTok现在就像惊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,两边都是巨大的漩涡,一边是美国的政治铁腕,另一边是中国的技术红线,无论被卷向哪一边,都可能是粉身碎骨。

而在这场巨大的风暴中心,除了平台自身,还有无数被裹挟其中的个体和企业。我知道,像兔克出海这样的专业服务商,还有千千万万依靠TikTok生态链吃饭的中国出海企业、美国本土的小商家,现在肯定都是五味杂陈。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,浪打过来,谁也躲不掉。

风暴什么时候会过去?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。

这可能只是下一轮更漫长拉锯战的开始。我们这些局外人能做的,也许就是睁大眼睛,看着这一切的发生,然后,系好自己的安全带。在不确定的漩涡里,能彼此并肩,抱团取暖,或许是唯一能做的事情了。静待风暴过去,看看到底是谁,在裸泳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2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