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睡狮醒了,低价不是护身符:2025年,跨境电商的残酷真相

亚马逊重掌主动权——从“置身事外”到“置身事内”

圈里人都在聊,亚马逊这头“睡狮”,算是彻底醒了。

要我说,它根本就没睡着,顶多是眯着眼,看着一群小老弟在自家院子里折腾。去年我们这些做中低价位产品的卖家,日子那叫一个难过。眼睁睁看着Temu用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价格,把客户像吸尘器一样吸走,亚马逊呢?没反应。真就是一副“你们玩,我看戏”的淡定模样。

要知道,北美这片低价、白牌的线上市场,那可是亚马逊一寸一寸打下来的江山啊!Temu这匹黑马,简直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,不,是踩在巨人脸上跳舞。我们能怎么办?打不过就加入呗,不然连汤都喝不上。

直到去年底下,那个叫 Amazon Haul 的低价商城一出来,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得了,正主儿下场了。

你去看Haul里面那些东西:什么0.99刀的不锈钢勺子,2.99刀的靠枕,4.99刀的手机支架……这价格,这架势,就是明摆着告诉Temu:“你玩的这套,我也会,而且我能玩得更绝。”

圈子里那些胆子大、先进去吃螃蟹的哥们,天天在群里晒爆单截图,搞得人心惶惶,又蠢蠢欲动。为什么?亚马逊给的流量太香了,那可是实打实的、沉淀了二十多年的精准购物流量。

但最关键的一点,也是亚马逊最“阴险”的地方在于,它追求的低价,不是让你在生产成本上往死里压榨,而是从履约成本上帮你省。这就高明了。以前我们用FBA,服务是好,但成本也高,库存周转慢得能急死人。现在Haul呢?它搞什么集运直发、轻小件模式,还弄了个联营仓,把物流这块大头成本给打下来了。

结果就是:低价,但品质没怎么掉。再加上亚马逊自家那块金字招牌——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用户信任度,这组合拳打出来,谁顶得住?

用一个老鸟的话说:Haul现在可能还只是亚马逊的“试水项目”,一个小指头,用来在局部战场跟Temu们碰一碰。但就这么一个小指头,已经搅动了整个池子。这说明什么?亚马逊根本不需要all in,它只需要动用一小部分资源,就能形成精准施压

这几年,亚马逊天天在我们耳边念叨“品牌化”,又是品牌保护,又是流量倾斜,一副要打造高端购物天堂的姿态。现在Haul一出,等于明牌了:小孩子才做选择,我全都要。无论是追求品牌溢价的Prime会员,还是对价格敏感、不在乎牌子的普通用户,它都想收入囊中。

这根本不是什么被动的“反击”,而是亚马逊在战略上的一次主动转向。当Temu们体量还小的时候,它可以“置身事外”,按兵不动。等你们把模式跑通了,市场教育好了,它再“置身事内”,用更优化的方式,收复失地。

更别提它那近乎无解的**“基建霸权”了。它的全球物流网络,就是一张天罗地网。现在更好笑了,很多在Temu、TikTok Shop上卖货的卖家,发货用的还是亚马逊的FBA仓。你品,你细品。新平台们辛辛苦苦搞来的增量,最后有一部分利润,还是流回了亚马逊的口袋。这就叫“生态位的碾压”**。

所以你看,亚马逊的头部卖家位置好像越来越难撼动了,但新卖家还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。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都说了,去年美国站的中国卖家占比都破50%了。亚马逊,它早就不是一个“可选平台”,而是一个绕不开的**“引力黑洞”**。

当价格战变成了消耗战,亚马逊的家底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厚得多。

“四小龙”的脆弱时刻——护城河尚未建成

新平台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一个字:

成长快,变化更快。快得像一阵风,但也容易让人晕头转向。我们这些跟风的卖家,感觉就像坐在一条疯狂摇摆的小船上。

你看这几家平台这两年的动作,简直就是一部“折腾史”:

平台模式演变史(简直比翻书还快)
Temu2022年上线,用“全托管”掀起风暴;2024年初,火速转向“半托管”,而且据说现在半托管才是亲儿子,资源倾斜得厉害。
TikTok Shop2023年用“全托管”敲开美区大门;结果美区一开放,商家自运营模式迅速成了顶梁柱。
SHEIN平台化喊了好几年,一直不温不火。2024年突然加速,又是“半托管”,又是开放欧美仓,各种模式齐头并进。
速卖通先是跟风“全托管”,然后搞出个反向操作的“半托管”(平台管物流,商家管运营),接着又来个“海外托管”,最后又把POP(商家自运营)的地位给抬回来了。

看明白了吗?

这种高频率的“战略摇摆”,对平台来说是及时应对市场变化,但对我们商家来说,就是巨大的不确定性。今天这个模式是重点,明天可能就被打入冷宫,你让我们怎么敢全情投入?身家性命都押上去?开玩笑。

平台还年轻,业务跑得比基础建设快,各种问题就都冒出来了。什么平台和商家因为罚款问题闹得不可开交,什么内部不同业务线为了抢资源打得头破血流,这些事儿,隔三差五就能听到。

更要命的是外部环境。头顶上悬着一把叫**“政策”**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可能掉下来。

TikTok在美国的封禁危机就不说了,那颗心至今还悬着。前阵子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关税,特别是要取消那个“800美元以下小包免税”的政策,整个行业都集体惊出了一身冷汗。虽然最后虚惊一场,但那几天,Temu、SHEIN这些以直邮小包为主的平台,流量和销量肉眼可见地往下掉。

这一下,所有人都清醒了:这条路,太脆弱了。

所以你看,关税风波之后,Temu们更加疯狂地把资源推给海外仓发货的半托管模式。这意味着什么?一大批做低价铺货的全托管卖家,直接就进入了淘汰赛。

“不创造本地就业”、“低价倾销”、“数据安全”,这几顶大帽子,美国政客们已经牢牢地扣在了中国平台的头上。不管这些指控成不成立,它都成了实实在在的阻力。逼着你转型,逼着你搞本地化,而代价就是成本飙升,和整个生态链的剧烈动荡。

说到底,“四小龙”还处在**“青少年阶段”**。商业模式不够稳固,生态系统不够健全,在全球化的牌桌上,还没学会怎么既赚钱又不挨打。

护城河?还没建成呢。跟亚马逊那座固若金汤的成熟城堡比起来,差距不是一点半点。

跨境电商进入价值重构时代,如何不掉队?

如果把过去两三年的跨境风云浓缩一下,大概就是三个阶段:

  • 第一阶段:一马当先。 Temu像个愣头青,拿着“全托管”这块板砖,一招鲜吃遍天,用极致低价砸开了市场,效率高得吓人。
  • 第二阶段:同质化混战。 其他几家一看,这招好使啊!于是纷纷抄作业,全托管、半托管……各种“托管”满天飞。大家开始在同一个维度上疯狂内卷,矛盾也越来越多。
  • 第三阶段:差异化生存。 现在,老大哥亚马逊也下场陪你玩“低价”了,你的先发优势瞬间就没了。这时候,再拼价格就是死路一条,必须得从**“品质”“服务”**上找活路,拉开身位。

我们现在,就站在第三阶段的门口。

“四小龙”也意识到了,所以才纷纷从“全托管”这个低价供给池里往外抽身,想办法搞点**“优质供给”**。但问题来了,以前是靠“薄利多销”,商家累死累活赚个辛苦钱。现在你要搞“品质升级”,那成本就上去了,“薄利”还怎么撑得起?

平台要有规模,商家要有利润,消费者要有好体验。这个“既要又要还要”的良性循环,怎么建立?这才是眼下最大的难题。

大家也都在摸索自己的路:

  • TikTok Shop 的底子是内容和社交,这是它最大的王牌。它最好的出路,不是成为另一个货架电商,而是成为一个**“品牌孵化器”**。利用它的流量场,做“高品质、高潜力”的新品首发,成为新品牌上线的“第一站”。
  • SHEIN 的标签是“时尚”,这是它的基因。拓品类是必须的,但怎么拓是个技术活,别把自己“快时尚”的老本行给稀释了。它要讲的新故事,应该是从“中国制造”到**“中国品牌”**的进阶。
  • 速卖通 算是老将了,靠着托管模式焕发了第二春。但光靠低价小包,成不了核心竞争力。它现在重提POP业务,搞“百亿补贴”孵化新品牌,方向是对的。能不能顺利回归**“品牌出海”**的主航道,是它的关键。
  • Temu 的问题最复杂。它从全托管走向半托管,本质上是为了打破增长天花板。但这也意味着,它赖以为生的独特性在消失。如果说,早期的Temu是中小工厂“低门槛出海”的首选,那下一阶段呢?它的**“非我不可”**的理由,到底在哪?

这场新战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

低价,是敲门砖,但绝不是护身符。

想在这场牌局里一直玩下去,靠的不是“价格颠覆者”,而是**“价值重构者”**。对“四小龙”来说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它们必须在亚马逊形成全面合围之前,找到那个让消费者和商家都觉得“非你不可”的、独一无二的理由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0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