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和商家都需要“一次释放”
上半年那日子,真的,提起来都觉得憋屈。
你问我二季度业绩怎么样?我只能苦笑。说“下滑”都是客气的,简直就是在蜷缩着、蠕动着往前爬。每天睁眼就是成本,闭眼就是库存,那根叫“关税”的弦,就那么紧绷着,好像随时都要断掉。
我们这群做美国市场的卖家,上半年真的是在刀尖上跳舞。涨价?客户扭头就走,购物车里的东西放着放着就“凉了”。不涨价?每一单发出去,心都在滴血,利润被成本压得喘不过气。那段时间,圈子里大家聊的都是“提价控库存”,谁敢往美国仓里大批量备货啊?简直就是赌博,而且是大概率会输的那种。

所以你看,不光是我们这些小卖家在挣扎,大平台也一样。亚马逊那边,明显感觉重心往欧洲、日本新站点偏了偏;Temu呢,在美国的投放肉眼可见地少了,连全托管都一度暂停了往美国发货。整个市场,就像一潭死水,大家都小心翼翼地,谁也不敢先扑腾,生怕溅自己一身泥。
但生意不能一直这么“蜷”着啊!
转机来了。先是关税缓冲期,那感觉就像被掐住脖子的人终于能喘上一口气了。紧接着,看到新闻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开始回暖,虽然数字不大,但那可是入夏以来的最大涨幅啊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被压抑了半年的购物欲,终于有了一点点松动的迹象。
这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!
我们心里都清楚,很多货是有季节性的。夏天的衣服、风扇、户外用品,你错过了这个夏天,就只能当积压的尾货处理,打骨折都未必有人要。更重要的是,上半年已经这么难了,谁还敢把全年的宝都押在年底的“黑五网一”?那不确定性太大了!现在,七月这场大促,简直就是救命稻草,能捞回一点是一点,能抢收多少是多少,先把下半年的基础打牢了,心里才踏实。
平台比我们更急。它们也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来提振士气,给全年的GMV冲冲业绩。所以你看它们今年的动作——
- Temu:那叫一个“豪横”,直接喊出“Temu Week”,参与门槛低到几乎没有,不跟你玩什么最低价限制,就是让你来卖货。
- TikTok Shop:更是疯了,不止欧洲,美国这边直接火力全开,纽约、洛杉矶时代广场的巨幕广告都安排上了,这架势,摆明了就是要搞个大新闻。
所以说,这场七月大促,根本不是什么锦上添花,而是一场所有人都迫切需要的一次释放。是平台和商家,在经历了漫长的压抑期后,一次心照不宣的、集体的、求生式的爆发。
“黑色星期五”之外,再造“红色七月”
说起大促,老美那边最深入人心的,还得是“黑色星期五”。
那场面,简直就是传统零售的终极狂欢。感恩节一过,商场门口排起长龙,甚至有人提前一天就带着帐篷去占位置,跟我们这儿春运抢火车票似的。那是属于线下零售的黄金时代,电商在当时,顶多算是个跟在屁股后面捡漏的,搞个“网络星期一”收割点残余流量。
需求,真的只能等到年底才集中爆发吗?
亚马逊用Prime Day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:不!
我现在还记得2015年,亚马逊硬生生在7月这个零售淡季,凭空造出了一个Prime Day。当时多少人觉得这是个噱头?结果呢?第一年就卖了3440万件商品,那个叫Instant Pot的多功能锅,一天卖了2万多台,第二年销量直接翻了十倍!
这事儿给整个行业上了一课:消费者的需求,是可以被创造的。只要你的折扣够狠,你的故事够吸引人,淡季也能变成旺季。
从此,Prime Day就像滚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。时间从24小时,拉长到36小时、48小时,今年更是丧心病狂地搞了4天!它成了亚马逊的专属秀场,一个专属于电商的年中盛宴。
但问题也来了。亚马逊的“独舞”跳得再好,也撑不起整个行业的增长渴望。尤其是在今年,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集体低谷之后,所有人都饿了,都想分一杯羹。
而且,Prime Day有个天然的“局限”——它是会员专属。这就好比一个豪华派对,你得有请柬才能进。这扇门,恰恰就给外面的竞争对手们留出了一条可以猛攻的缝隙。你们服务会员,我们就服务所有人!
于是,一个崭新的概念呼之欲出——“红色七月”。
如果说“黑五”是属于传统零售的黑色狂欢,那这个由中国出海平台们共同点燃的七月,就充满了“红色”的激情和战斗的意味。战火已经点燃,战果也初见端倪。去年TikTok Shop在年中促销的数据就相当漂亮,直播间GMV增长动辄就是百分之一百多、两百多。
这不再是亚马逊一个人的节日。这是一个行业性的节点,一个兵家必争之地。下面这张表,就能看出今年的火药味有多浓:
平台 | 大促名称 | 时间 | 核心打法 | 我的碎碎念 |
亚马逊 | Prime Day | 7月,延长至4天 | 会员制,主打高端美妆,提高报名门槛 | 老大哥还是稳,想守住自己的高端用户。但延长战线,也说明它感到了压力。 |
Temu | Temu Week | 6.29 – 7.19 | 低门槛+阶梯折扣,精准截流Prime Day用户 | 太狠了!85折引流,8折清库存,7折直接抢人。这套组合拳,招招打在亚马逊的要害上。 |
TikTok Shop | Deals For Your Days | 7.7 – 7.19 | 巨额补贴+内容升级,线下大屏广告轰炸 | 财大气粗的玩法,用钱砸出声量。补贴商家,补贴用户,就是要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抢占用户心智。 |
速卖通 | A+级大促 | 7-8月 | 车轮战,用多场大促填满夏季 | 策略很清晰,你不搞一天,我搞一个月。用持续的活动黏住用户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 |
SHEIN | 夏季大促 | 6.23 – 7.7 | 提前开打,抢占先机 | 时尚领域的反应就是快,在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,第一波促销就已经收割完毕了。 |
看明白了吗?“黑色星期五”之外,一个全新的、属于所有跨境电商人的“红色七月”,正在被我们亲手缔造。
从“独角戏”到“群戏”的拐点
我还记得国内“双11”刚火起来那几年,冯小刚都去给天猫站台搞“猫晚”,那阵仗,跟春晚似的。一场为卖货而生的晚会,把全国人民的购物热情都点燃了。
“双11”像一场催熟剂,用堆积如山的订单,硬生生把支付、物流、云计算这些基础设施给逼着发展了起来。早年爆仓是常态,快递送半个月是新闻。但后来,大家也累了,算不清的满减优惠,让人疲惫。
Prime Day,虽然也是平台造节,但一直没到“双11”那种能搅动整个行业生态的高度。过去十年,它更像是亚马逊的**“独角戏”**。即便大家对它的新鲜感在减退,但亚马逊每年依然能交出一份“再创新高”的成绩单。中间不是没有挑战者,沃尔玛、塔吉特都搞过类似的活动,但雷声大雨点小,最后大家记住的还是Prime Day。
但是,今年,一切都变了。
真正的变数,来自于那几条过江猛龙——以TikTok、Temu为首的“中国出海四小龙”。它们带来的,不是小打小闹的跟风,而是从根基上动摇现有格局的猛烈攻势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促销了,这是一场立体的、多维度的围剿。
- Temu的策略,是阳谋。 它那个阶梯式折扣,就像一份公开的作战计划书,明明白白告诉你:我要在什么时间,用什么力度的折扣,抢走你的哪部分用户。简直是贴着脸在输出。
- TikTok Shop的打法,是降维打击。 它不跟你卷价格,它直接砸钱补贴,还升级内容玩法,搞什么特色品类直播间。它用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和流量,来撬动电商的版图。
- 就连亚马逊自己,策略也变了。它开始强调高端品类,提高准入门槛。这是一种防守,也是一种切割,试图在混战中守住自己最有价值的核心阵地。
这个七月,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。
我们这些卖家,就像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,眼看着一场精彩的**“群戏”**拉开大幕。更多的平台,更丰富的玩法,更多样的商品,潮水般涌入市场。
对消费者来说,这是天大的好事,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,能享受到更实在的优惠。
对我们卖家来说呢?这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单一平台的风险被分散,新的流量洼地正在形成。你可以选择在亚马逊的红海里继续深耕,也可以去Temu的蓝海里快速起量,或者在TikTok的直播间里寻找爆发的机会。
那个亚马逊一家独大、唱着独角戏的时代,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。接下来的跨境电商江湖,将是一场更加激烈、更加精彩、也更加难以预测的“大乱斗”。
而我们,身在其中,既是观众,也是演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