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别光看TikTok赚钱翻倍,它在海外“渡劫”的骚操作,才是咱出海的真经!

最近刷TikTok的时候,有没有一种感觉?就是这小子,怎么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,全世界到处跑,一边被人喊打喊杀,一边兜里的钱还越来越多?就拿刚出炉的数据来说,澳洲那边,TikTok一年收入干到差不多7亿美元,翻了一倍!净利润更是猛涨两倍多。你说气不气人?

这钱大部分哪儿来的?广告呗。4.7亿多美金,都是那些广告主巴巴地送上门的。剩下的“服务费”,估计就是母公司给的“奶粉钱”,全球一盘棋嘛。而且,澳洲人民在TikTok上花的时间也越来越长,平均一个月快39个小时,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出一截。虽然用户覆盖率跟脸书、Ins比还差点意思,排老三,但这对于一个“后浪”来说,已经够扎眼的了。

一、“紧箍咒”越念越响,TikTok咋就成了“打不死”的孙悟空?

你可能要说了,这不就是个娱乐APP嘛,有啥了不起的?哎,你要是只看到这儿,那就太小看这盘棋了。

你看啊,澳洲那边马上要出个幺蛾子法案,不让16岁以下的小屁孩玩社交媒体,点名TikTok。罚款呢?5000万澳元,换算过来也两亿多人民币了。这对主打年轻牌的TikTok来说,能没影响吗?肯定有啊,年轻人可是它的基本盘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禁令还挺“双标”,把油管给摘出去了,说人家是“重要的教育来源”。这话听着耳熟不?TikTok、Meta他们当然不干了,凭啥啊?这不就是“我可以,你不可以”嘛。

除了不让小孩玩,澳洲政府还琢磨着让TikTok给新闻内容掏钱。说是你们这些平台用了人家新闻媒体的内容,广告费却没分给人家。听着好像也有点道理,但你想想,Meta和谷歌每年要为此掏2亿多美金。TikTok要是也签这协议,每年固定支出也得上亿美金。

这剧情是不是有点眼熟?没错,在美国,在印尼,TikTok都演过类似的戏码。

美国那边,用户都1.7亿了,快一半美国人了。电商业务更是像坐了火箭,去年营收90亿美金,增长500%多!但从2020年开始,禁令就没消停过。“不卖就禁”,搞得TikTok差点关了美国站,苹果谷歌也跟着下架。结果呢?人家1月份美区销售额照样涨了153%,全球下载量还干翻了Instagram,拿了个第一。你说这韧性,服不服?

印尼那边也一样。社交电商禁令一来,TikTok Shop直接给你掐了。怎么办?人家扭头就跟当地巨头GoTo合作,砸了15亿美金给Tokopedia,把自己的电商业务并进去,摇身一变成了Shop Tokopedia。合规了,生意也继续做了,据说直播卖家销售额平均涨了30倍。

看到这儿,你可能会想,TikTok这小子凭啥啊?每次都被人按在地上摩擦,结果拍拍土站起来,还能继续往前冲,甚至冲得更快?难道真是命硬?

二、扒开TikTok的“画皮”,底下藏着啥“独门秘籍”?

说实话,光靠命硬肯定不行。TikTok这套操作,背后可不简单。在我看来,至少有这么几招,值得咱们这些搞出海、做跨境电商的细细琢磨。

第一招:“农村包围城市”+“用户心智拿捏术”。

TikTok刚出来的时候,Facebook、Instagram这些巨头已经把社交媒体这块地盘分得差不多了。它靠的就是短平快的魔性内容,先从年轻人、从那些巨头们没太看得上的“下沉市场”入手。

那些洗脑神曲,那些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的短视频,精准地戳中了现代人的G点——碎片化时间、即时满足感。一旦用户习惯养成了,粘性就上来了。就像澳洲用户平均时长那么高,这就是用户心智被拿捏得死死的证明。

第二招:“本地化”不是说说而已,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“投名状”。

TikTok在印尼的操作,直接跟本地巨头GoTo联姻。这可不是简单的业务合作,这是递“投名状”啊!意思是,我来你这儿做生意,我遵守你的规矩,我跟你利益捆绑,我帮你发展,你也别老针对我。

这种深度本地化,比那些只知道在海外开个办公室、招几个本地员工的企业,段位高太多了。它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:我是来一起发财的,不是来抢饭碗的。

出海,不是把国内那套东西原封不动搬到国外就行。你得真正理解当地的文化、法律、商业环境,甚至要学会跟当地的“地头蛇”搞好关系。有时候,让出一点利益,换取更长远的发展空间,是笔划算的买卖。别老想着“我全都要”,那很容易被人当成“入侵者”给打出去。你看现在多少出海品牌在海外做本土化营销,找当地网红合作,赞助当地活动,都是这个道理。

第三招:“打不过就加入”,或者“曲线救国”的战略弹性。

面对监管,TikTok一方面,它会据理力争,比如质疑澳洲禁令的“双标”。另一方面,当有些规则实在绕不过去的时候,它也能迅速调整姿态。

比如印尼的社交电商禁令,它没有硬抗,而是通过与Tokopedia的合作,巧妙地规避了风险,还把盘子做得更大了。这叫什么?这叫战略弹性。大丈夫能屈能伸嘛。

当平台政策调整,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,你是选择抱怨、躺平,还是积极寻找新的出路?比如,以前依赖亚马逊FBA,现在是不是可以考虑海外仓、独立站、多渠道布局?以前只做欧美市场,现在是不是可以看看东南亚、拉美这些新兴市场的机会?TikTok的电商模式,其实就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。

三、TikTok这趟“顺风车”,中国跨境人怎么搭才稳?

首先,TikTok就是一条新的“高速公路”,把中国的好东西运到全世界。

以前咱们出海,主要靠亚马逊、eBay这些传统电商平台,或者自己吭哧吭哧建独立站。现在TikTok起来了,尤其是TikTok Shop,它把内容、社交、电商完美地捏合在一起。

一个爆款短视频,可能一夜之间就让你的产品在某个国家火起来。一个带货能力强的网红,一场直播就能卖出你平时一个月的销量。这种爆发力,是传统电商很难比拟的。

所以,对于中国卖家来说,TikTok绝对是一个值得深耕的渠道。特别是那些有供应链优势、产品有特色、懂得内容营销的卖家,机会太大了。

其次,TikTok的“内容电商”模式,正在倒逼咱们升级打法。

过去咱们做跨境电商,很多时候还是“铺货”思维,靠信息差赚钱。现在不行了,消费者越来越精明,竞争也越来越激烈。你想在TikTok上卖出东西,光靠低价是不行的,你得会讲故事,会做内容,会跟用户互动。

这就要求咱们从一个单纯的“卖货郎”,转变成一个“内容创作者+社群运营者”。你的产品详情页,不能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和图片了,得是吸引人的短视频、有趣的直播。你的店铺,也不能只是一个卖东西的地方,得是一个能跟粉丝互动、建立信任的社群。

再次,TikTok在海外遇到的那些“坑”,也是给咱们提了个醒。

别看TikTok现在风光无限,它在海外吃的那些亏,咱们也得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

比如,合规风险。各国对数据安全、青少年保护、内容审核的要求越来越严。咱们做TikTok电商,这些红线千万不能碰。别为了短期利益,搞一些擦边球的操作,一旦被平台抓住,或者被当地监管盯上,后果很严重。

不同国家的用户喜好、消费习惯、文化禁忌都不一样。你不能用一套内容打天下。必须针对不同市场,做精细化的本地化运营。这需要投入,也需要耐心。

说到底,TikTok在全世界狂奔,一边挖金矿,一边趟雷区,其实就是咱们这个时代出海企业的一个缩影。

TikTok既是一个流量洼地,也是一个能力试炼场。能不能抓住这波红利,能不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玩得转,就看咱们自己的本事了。这里面的道道,够咱们学一阵子的。你说呢?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095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