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别光羡慕安克年入百万,看懂它“研发留深圳,运营迁内陆”的算盘,才是真大卖。

8亿奖金,近500人年入百万,安克这波操作“杀疯了”

最近这几天,我的朋友圈简直是被安克创新那几张内部会议照片给刷屏了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“奖金分红8个亿”、“年收入破百万的有494人”这种字眼,我第一反应是哪个小编又在吹牛博眼球。结果跟在安克的朋友一打听,嘿,还真TM是真的!

这事儿就像一颗深水炸弹,直接在我们这些打工人的心里炸开了花。8个亿啊!现金!分红!什么概念?安克现在总共也就5000来号人,算下来,这笔钱分到将近十分之一的员工头上。更要命的是,朋友透露,这近500个“百万年薪俱乐部”成员里,超过七成都是一线员工!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总监副总裁,就是那些天天在业务前线拼杀的兄弟姐妹。

据说,有些业绩爆表的团队,平均奖金能拿到20个月的工资,甚至更多!我滴个乖乖,这已经不是“别人家的公司”了,这简直是“神仙公司”。一年干下来,直接揣着两年的钱回家过年,这感觉,想想都让人激动得睡不着觉。

凭什么这么“壕”?业绩和激励的双轮驱动

冷静下来想了想,安克这么“大方”,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。人家这几年,确实是踩在了风口上,自己也争气。我特地去翻了翻他们家的财报,数据是不会骗人的:

年份营业收入(亿元)归母净利润(亿元)
201966.557.21
202317516.15

短短五年,营收和净利润,全都结结实实地翻了一倍还多!而且,每年的增速都是两位数的,这在现在这个大环境里,简直是一股清流。跨境电商这个行业,本身就是个朝阳产业,安克作为头部玩家,吃到的红利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
当然,光有业绩还不够,怎么把赚来的钱,变成驱动员工玩命干活的“燃料”,这才是学问。安克的激励机制,玩得那叫一个“明白”。

一方面,股权激励搞起来,2024年又推了什么限制性股票计划,意思很明确:你不是给我打工,你是给自己干。公司的船开得快,你口袋里的钱就越多,把员工死死地绑在公司的战车上。

另一方面,绩效考核玩得狠。S、A+、A、B、C五个档,你的奖金、你的股票,全看你最后的那个字母。这套玩法,简直就是赤裸裸的“优胜劣汰”,能者多劳,更能多得,把“卷”这个字发挥到了极致。你想拿钱?行啊,拿业绩来换!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,在安克这种结果导向的公司里,反而最有效。

安克的“深圳基因”与城市的相互成就

很多人一提安克,总以为它是长沙的公司,毕竟注册地在那儿。但你要是真正在这个圈子里混,就会发现,安克的灵魂,早就焊死在了深圳。

他们玩的是一种“1(长沙)+1(深圳)+N(全球各地)”的奇特模式。长沙,更像是运营和后勤大本营;而深圳,才是它真正的心脏和大脑——研发中心。AI、大模型、硬件产品这些最核心、最烧钱、最需要顶尖人才的部门,绝大部分都放在了深圳。

为什么?答案再简单不过了。安克骨子里是一家智能硬件产品公司,而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倒爷”。而放眼全中国,哪里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最完整、最高效、最前沿?除了深圳,还能有谁!

为了把这个“研发心脏”安顿好,安克也是下了血本。直接砸了15.4个亿在深圳宝安区买了一栋楼!这什么概念?这就是昭告天下:我们的大本营,就在这儿了!我们就是要在这里扎根,吸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牛的科技人才。据说,现在安克在深圳的员工数,已经是长沙的3倍了,超过一半都是搞研发的。每年超过14亿的研发费用,哗哗地往里砸,这才是安克敢于把自己定义为“产品公司”的底气。

可以说,是深圳成就了安克,安克也成了深圳这座城市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一个闪亮缩影。

不止安克,深圳跨境圈的“泼天富贵”

在深圳,像安克这样财大气粗的公司,还真不是个例。

老牌王者大疆,从2012年就开始给优秀员工送汽车,送奔驰、送特斯拉,那都快成常规操作了。深圳的大卖圈子里,隔三差五就传出哪个老板又给员工发了几百万现金的消息,听得人耳朵都起了茧子。

中国跨境电商看华南,华南跨境电商看深圳”,这句话真不是吹的。2024年,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干到了3720亿元,连续三年全国第一。这里聚集了12万的卖家,全球排名前二十的跨境平台,80%都在这儿设了点。

除了安克,你随便数数:卖全景相机的影石创新、卖家具的傲基科技、卖安防的睿联、卖衣服的赛维时代、卖户外电源的正浩、玩3D打印的创想三维…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号?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这句刻在深圳骨子里的口号,在跨境电商这个行业,被演绎得淋漓尽致。2020年那波疫情红利,简直是天上掉馅饼,砸晕了一大批深圳卖家,很多人就是在那一年,完成了原始积累,实现了阶层跨越。

“逃离”深圳?成本与人才的再平衡

但是,凡事都有个但是。

深圳的“泼天富贵”背后,是高到令人咋舌的成本。这里的房价、写字楼租金、还有人力成本,那可不是开玩笑的。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,成本控制就成了悬在每个老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于是,一个新的趋势出现了——“逃离”深圳。

当然,这个“逃离”要打上引号。更准确地说,是一种战略转移和成本优化。很多深圳的跨境大卖,创始人本身就是湖南人、湖北人,圈子里甚至有“湘军”的说法。当公司做大之后,他们很自然地会把一部分职能部门迁回老家。

就像一位从业者说的:“一个在深圳需要六到八千才能招到的运营,我在长沙、武汉三千块就搞定了,还是正儿八经的本科毕业生。”

这话听着扎心,但却是血淋淋的现实。把那些相对标准、易于培训的客服、初级运营、甚至一部分供应链岗位,放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内陆城市,而在深圳保留最核心的研发、品牌和管理团队。这已经成了很多深圳跨境企业的标准操作。

这是一种聪明的再平衡。深圳,依然是那个汇聚顶尖人才、引领行业创新的造梦舞台,但舞台的聚光灯,似乎也开始学会在不同的城市间,进行更灵活、更具性价比的游走了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0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