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历史”这词儿用得太文雅了,这哪是成为历史,这简直是直接被人从美梦里一巴掌扇醒,脸上还印着五个通红的大字:“关税大棒”。
我跟你说,我们这些做跨境的,过年那几天,群里还在互道恭喜发财呢,结果呢?年还没过完,财神爷没来,先等来了特朗普这位“爷”的行政令。一纸文书,就把我们赖以生存的**800美金“小额免税”**给干掉了。那感觉,就像你开着车在高速上狂飙,突然有人告诉你,前面没路了,是悬崖。

你看看那位在美国的YAN,多惨。三周前下的单,以为跟以前一样,喝着咖啡等着收货就行。结果呢?物流公司一封邮件过来:“嘿,哥们儿,补交30%多的税。”100美金的东西啊,搁在以前,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清关了,现在呢?成了第一批被这大棒砸中的倒霉蛋。社交媒体上都炸了锅了,一堆人问,TEMU、SHEIN还能买吗?包裹在路上的,心都提到嗓子眼了,生怕自己买的那些小玩意儿,一夜之间身价倍增。
更别提我们这些卖家了。一个在eBay上做自发货的朋友,直接跟我说:“店关了,不干了。”为啥?他卖的都是些5到10美金的小玩意儿,本来就是赚个辛苦钱。关税涨了,咬咬牙还能扛。可货代那边,不由分说,每件加收20块的处理费。你算算,这利润直接从正数变成了刺眼的负数。这生意还怎么做?这不是逼人上梁山,这是直接把山都给你炸了。
以前的好日子怎么过的?靠的就是这个“小额免税”政策。我们走T86清关,说白了,就是走了个绿色通道,不用交税,手续简单,刷刷刷就过去了。正是因为这个,我们“中国制造”的价格优势才能被无限放大,那些物美价廉的小东西才能在美国市场杀疯了。现在呢?通道堵死了。
这可不是简单地在0的基础上加10%的税。这玩意儿是根据商品类目,先按正常税率算,再给你叠加上这10%。服装这种重灾区,最高能给你干到47%!这是什么概念?你卖一件T恤,快赶上半件是给美国海关打工了。
成本的暴增,可不止关税这一项,它是一场连锁爆炸。
成本增长项目 | 过去(小额免税时代) | 现在(关税新政后) | 对我等卖家的影响 |
关税成本 | 几乎为0 | 平均提升25%-30%(部分类目更高) | 利润被直接腰斩,甚至变成负数。 |
物流清关费 | 极低,甚至无 | 每单普遍增加20元报关手续费 | 固定成本暴增,小单价商品直接没法活。 |
资金周转 | 货款快速回笼 | 需预缴30%关税(多退少补) | 现金流压力山大,小卖家资金链说断就断。 |
清关时效 | 5-7天,快且稳定 | 预计延长至2周以上,充满不确定性 | 客户体验直线下降,退货、差评风险剧增。 |
那位在Etsy上开店的黎明,做手工定制的,他说他一件货申报10美金,就要多交3.5美金的税,物流成本从30块涨到55块。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。这场风暴,最先冻死的,就是我们这些没有海外仓、靠着直邮小包过日子的中小卖家。
涨价,绕不开的选择
涨价?这还用选吗?这简直就是摆在面前的唯一一条路,只不过路上铺满了玻璃碴子。
我一个朋友小凯,政策变动前手上压了一批货。他看到新闻,连夜拿着计算器一顿狂按,他说:“只要还有一丁点利润,哪怕是亏一点点,我都得赶紧发掉。”为啥?因为再不发,就不是亏一点点的事儿了。他主要是做亚马逊FBA的,但还有两成的货是自发货,用来测新款。现在好了,自发货的成本直接飙升了20%-30%,有些特殊品类,成本直接翻倍。
他跟我说:“哥们儿,这时候不能停,停下来就死了。得快速调整,看自己能不能活下来。”他一边琢磨着换品类,搞点精品,加点什么个性化服务,把利润空间给挤出来;另一边,也只能硬着头皮准备涨价。
可怎么涨?这是个技术活。像小凯这样有海外仓备货的,还能观望一下,看看竞争对手怎么动,慢慢调整。但像黎明那样做手工定制的,竞争小一点,他决定先涨5%,用定制费来消化一部分成本。
圈子里现在为了这事儿吵翻了天。乐观的人说,怕什么?大家都涨,等于都没涨,最后还不是美国消费者买单?说不定还能趁机多赚点。
我听到这种话就想笑。天真!你当美国的老百姓是傻子吗?他们已经习惯了9块9包邮,习惯了“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,你突然让他为同样的东西多掏20%的钱,他会乐呵呵地接受?做梦吧!短期内,销量暴跌是必然的,这一下就能拍死一大批小商家。这就是行业洗牌,残酷得很。
我现在最担心的,还不是涨价,而是那个要命的清关时间。以前5到7天妥投,客户满意得不得了。现在呢?两周能到就算烧高香了。万一再碰上海关查验,订单延误,客户等不及了直接退款,你这货可能就永远漂在海上了。美国邮政那边还一度暂停收中国包裹,虽然半天后又恢复了,但那种政策反复横跳的感觉,就像坐过山车,只有失重感是确定的。
消费者的感受?那位YAN已经说了:“以后下单要更谨慎了。”废话,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。这一刀,不仅砍在了我们卖家身上,也砍在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上。
TEMU们寻找新路径
别老盯着我们这些小鱼小虾,那些巨头,比如TEMU、SHEIN,它们不好过吗?它们当然也不好过,但人家船大,早就感觉到了水温的变化,开始悄悄调转船头了。
回想一下,TEMU是怎么在美国市场崛起的?不就是靠着“全托管”模式,加上“小额免税”这个超级BUG,用极致低价的核武器,把美国市场炸开一个大口子吗?“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,这口号多诱人。平台把仓储、物流全包了,我们商家就跟个供货商一样,只管给东西就行。
但这种模式的命门,恰恰就是这个“小额免税”。现在命门被掐住了,TEMU们能不慌吗?
其实,它们早就开始找出路了。搞海外仓,在印第安那,在南加州,建分配中心,把货提前备到美国去,搞本土发货。这不就是学亚马逊的FBA模式嘛。提前大批量把货运过去,虽然要交一次税,但平摊到每件商品上,物流成本和时效性都有优势。
还有,就是这两年特别火的半托管模式。平台把物流、运营这些环节又还给商家自己去做。说白了,就是平台不想再背那么重的担子了。放到现在这个关税风暴的背景下看,这招就更妙了,增长的物流成本和履约的不确定性,都甩给了我们商家。
可问题是,大船掉头哪有那么容易?花旗的分析师都说了,TEMU的海外仓计划,到今年年底,可能也就占它美国业务的两成。绝大部分的商品,还是得硬着头皮从国内直邮,正面迎接这场风暴。
我们这些小卖家呢?也可以对接第三方海外仓啊。但你想想,运输、仓储、囤货的风险,一下子就把经营门槛抬高了不止一个台阶。像黎明那种做手工定制的,一件一件都不一样,怎么可能提前备货到海外仓?海外仓只适合那些标准化的“普货”。
所以你看,巨头们所谓的“新路径”,对我们很多小卖家来说,其实是一条死胡同。
有人说,那就换市场,不做美国了。也有人分析,我们中国制造的整体优势还在,TEMU跟亚马逊的价格差,就算被关税缩小了,也还有27%的优势。
听着都很有道理。但这些宏大的分析,落到我们每个具体的卖家身上,就是一笔笔实实在在的账,一个个睡不着的夜晚。风暴已经来了,躲是躲不掉的,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,都得卷起袖子,跟它正面硬碰硬。是死是活,就看各自的本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