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额免税”成为历史
这哪是开工大吉,简直是一记闷棍直接敲在后脑勺上。
年味儿还没散干净呢,我们这帮搞跨境电商的,就被特朗普这道行政令给打懵了。说好的**“低于800美元”小额免税**,一夜之间,咔嚓,没了。这玩意儿,说白了就是我们很多中小卖家,尤其是做直邮小包的命根子,也是TEMU这种平台能把价格打到地板上的核武器。现在,这武器被缴了。
最先感受到寒气的,就是我们这些没本钱搞海外仓、一单一单往美国发货的小虾米。

你看那个在美国生活的YAN,买了几件衣服,三周了包裹才晃晃悠悠到门口,结果呢?一封邮件通知她,不好意思,请补交30%多的税。她肯定傻眼了,以前这100美金的东西,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清关了,现在凭空多出来一笔钱,换谁谁不迷糊?
社交媒体上早就炸了锅。买家在问:“TEMU、SHEIN还能买吗?我的包裹会不会被税?”卖家这边呢?更是一片哀嚎。有个在eBay上卖5-10美金小玩意的哥们,直接跟我说他关店了。为啥?加关税,本来利润就薄如纸,还能扛。但要命的是,货代通知他,现在每个包裹要加收20块的处理费。这20块,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利润直接干成负数。还玩什么?玩不转了。
这背后,就是**“小额免税”政策取消**引发的连锁反应。以前我们走T86清关,又快又省事,几乎零成本。现在,一视同仁,你那几美金的小玩意儿,也得跟人家几百几千美金的大货一样,走正规报关流程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天真了。成本的暴涨,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。
成本增加项目 | 过去(小额免税时代) | 现在(新政之后) | 直观感受 |
关税成本 | 0% | 根据商品类目,在基础税率上再加10%(服装类最高可达47%) | “利润被直接砍掉一大块!” |
清关手续费 | 基本为0 | 各大物流商普遍加收20元/单 | “卖一单亏一单的节奏。” |
物流商预收关税 | 无 | 普遍按申报价值预收30% | “现金流压力山大!” |
资金周转 | 影响小 | 预收款项被占用,回款周期拉长 | “还没赚钱,先垫一大笔钱进去。” |
这根本不是在0的基础上加10%那么简单。中信证券的研报算得更狠,说我们发美国的低价值包裹,平均关税可能直接从0飙到25%-30%。换算到零售价上,就是直接涨价15%-20%。这还只是关税,还没算上物流商趁机涨的那一波价。这生意,简直就是从“hard模式”一键切换到了“地狱模式”。
涨价,绕不开的选择
手里压着货,发还是不发?这是个要命的问题。
一个叫小凯的哥们,主要做亚马逊FBA,但也有两成货是自己直邮发货,用来测新款。政策一出来,他连夜就在那算账。他的原话是:“只要还有一点点利润,哪怕是亏一点点,我都尽量发掉。实在没利润的,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客户沟通了。”
现在他自发货的成本,直接飙升了20%-30%,有些特殊类目,甚至要翻倍。
还能怎么办?涨价。
这几乎是所有卖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。听起来像是我们卖家掌握主动权,其实呢?是被逼上梁山,没得选。
圈子里现在有两种声音,特别有意思。
一种是乐观派。他们觉得,大家都涨价,等于没涨。反正最后都是美国消费者买单,说不定还能趁机把利润做高点。这话说得轻巧,但他们忘了,美国的老百姓已经被TEMU、SHEIN用**“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**的低价策略喂刁了口味,你突然涨个20%,人家还买不买账?销量要是断崖式下跌,死得最快的,还是我们这些小商家。这就是一场残酷的洗牌。
另一种,就是像我这样的现实派。我们更担心的,不是涨价本身,而是别的东西。那个在Etsy上做手工定制的黎明,她就把价格提了5%。因为是定制品,竞争小,她还有操作空间。但她最怕的是什么?是清关时间!
以前,一个包裹飞到美国,客户5到7天就能收到,体验多好。现在呢?鬼知道要卡在海关多久。两周?三周?万一再碰上海关查验,订单延误,客户等不及直接退款,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。
这两天美国邮政(USPS)还搞了一出“暂停接收中国包裹”又“半天后恢复”的乌龙,把大家的心脏折腾得跟坐过山车一样。这种混乱,这种不确定性,才是最磨人的。它告诉你:游戏规则,彻底变了。
TEMU们寻找新路径
想当年,TEMU、SHEIN这些巨头,就是踩着**“800美元小额免税”**这个风火轮,在美国市场横冲直撞的。尤其是TEMU,靠着“全托管”模式,把价格和效率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。商家只管供货,其他什么仓储、物流、运营,平台全包了。叠加免税政策,那价格,简直是屠杀。
2023年超级碗上那个“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的洗脑广告,让TEMU的APP下载量一天激增45%,开启了神话般的增长。
但危险信号,其实早就亮起了。美国政府想收紧这个口子,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你以为TEMU、SHEIN这些大平台是傻子?人家早就闻到味儿了。所以你看,过去一年,它们都在拼命干一件事:模式重构。
具体怎么干?
- 建海外仓:SHEIN已经在美国搞了两个分配中心了。把货提前备到美国本土,走本地发货。这招是跟亚马逊学的。海外仓的好处太明显了,不光能省点物流费,最关键的是时效!时效就是生命线,能极大降低履约风险。
- 搞半托管:为什么2024年所有平台都在喊**“半托管”**?一方面是航空运力饱和,大件、重件商品用全托管模式玩不转。另一方面,也是心知肚明“小额免税”这棵大树靠不住了。半托管,就是把物流、运营这些环节还给商家自己,平台变得更轻。说白了,在新政策下,增长的物流成本和履约的不确定性,平台不用自己扛了。
但问题是,船大难掉头啊。
即便早有准备,风暴来得太快,还是结结实实地撞上了。花旗银行的分析师说,TEMU的本地仓库计划,到2024年底,也就能占到它美国总交易额的20%。剩下那**80%**呢?还是得硬着头皮面对关税冲击。
对于我们这些更灵活的中小卖家来说,路子似乎也指明了:要么,也去对接第三方商业仓,走批量备货到海外的路子。但这听着美好,背后是什么?是资金、是库存、是风险。这门槛,一下子就拉高了几个量级。像黎明那种做手工定制的,更不可能去备货海外仓。
说到底,这就是一场硬碰硬的遭遇战。
中国制造的整体低价优势可能还在,TEMU跟亚马逊的价格差,也许会从40%缩小到27%。但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具体的“人”——无论是平台、大卖还是我们这些小虾米——来说,以前那种野蛮生长、躺着赚钱的日子,一去不复返了。
接下来,就是看谁的骨头硬,谁能在这场风暴里,找到自己的新活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