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别再盯着爆掉的美国仓了,俄罗斯的服务器都快被中国卖家挤爆了

美国市场的“阵痛期”: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

风向,真的变了。

上个月广州那场跨交会,人山人海,超过六万的专业观众,乌泱泱的,看着是真热闹。但这热闹的背后,我闻到了一股子焦虑和迷茫的味道。想当年,也就是疫情那几年,跨境电商圈子里的人,眼睛里只有一个地方——美国市场。那时候,谁要是不做美国,简直就像开饭馆的不做川菜,不合群。那时候的美国,消费力旺盛,包裹像雪片一样飞过去,大家都在闷声发大财。

可现在呢?四年过去,物是人非。

我跟中山古镇做灯饰的吴老板聊了几句,他那张脸,简直就是整个行业的晴雨表。他跟我说,他们厂子从传统外贸转型过来,美国市场一直是大头,占了一半订单。可今年,就这么几个月,订单硬生生砍掉了三成。他猛抽一口烟,吐出的烟圈都带着愁绪:“单一渠道风险太大了,真的,玩不起了。”现在他正琢磨着怎么把摊子铺到俄罗斯、中亚去,哪怕是从零开始。

吴老板的痛,不是个例,是普遍现象。

根子在哪?就是那个悬在所有卖家头上的“小额免税”紧箍咒。以前800美金以下的小包裹能轻松过关,现在这扇门正嘎吱作响地缓缓关上。关税政策这把刀,精准地砍在了跨境电商的动脉上。你看数据就知道了,我们跨境出口盘子里,美国的份额占到36.2%,可放到整个国家出口的大盘子里,对美出口只占14.7%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这些做跨境的,比那些做传统大宗贸易的,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要深得多,受到的冲击,自然也疼得多。

珠海搞打印耗材的李秘书长,说话更直白。他们那行,欧美市场就是天,加起来占了五六成,美国自己就独吞三成。政策一出来,整个行业都懵了,很多企业货运直接按了暂停键。“停一个月,就意味着七八月份的货架要空了。”他两手一摊,一脸无奈,“现在怎么办?没辙。以前还能绕道东南亚、墨西哥搞搞组装,现在美国是全球追着你打,这条路也堵死了。”

这哪是“阵痛期”,这简直是“断臂求生期”。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那个可以闭着眼捡钱的时代,彻底结束了。

关税下的“三板斧”:观望、囤货与本地化

面对迎面拍来的巨浪,总得扑腾几下。中国制造网的杨总监,把现在大家的应对方式总结成了“三板斧”,我觉得挺形象。

第一板斧,最消极也最普遍:观望
啥也别干,就这么瞅着,等政策彻底落地,看看有没有缝儿可钻。这是一种典型的路径依赖,还幻想着风暴会自己过去。但说实话,这更像是一种鸵鸟心态,把头埋在沙子里,假装危险不存在。

第二板斧,最激进也最疯狂:囤货
既然要加税,那就在加税前,拼了命地往里送货。一时间,海外仓成了最抢手的香饽饽。我听一个做物流的朋友说,现在很多仓都是爆仓状态,货堆得跟山一样,叉车都快开不进去了。订单还在疯狂涌入,卖家们的心态就是赌,赌在缓冲期里把未来半年的货全塞进去,用空间换时间。这直接导致了物流需求也变了,以前可能还比比价,现在就一个字:快!时效成了生命线,门到门的快速物流成了刚需。但这招,说白了,是把风险后置了,赌赢了,多赚几个月;赌输了,那堆积如山的库存就能把自己压垮。

第三板斧,最高端也最长远:本地化
这招是给有实力的玩家准备的。直接去美国开公司、设工厂,摇身一变成本地企业,从根子上规避关税壁垒。这就不再是简单的卖货了,而是要铺设分销渠道,找代理,搞地推,做一整套的销售架构。这是真正的深耕,但投入巨大,周期漫长,不是普通小卖家能玩得转的。

这“三板斧”,每一招都透着一股在悬崖边上挣扎的悲壮。

新蓝海的诱惑:拉美与俄罗斯的“冰与火之歌”

既然北美这条路越来越窄,那就得赶紧寻找新的航道。多元化市场布局,从前是句口号,现在成了救命稻草。大家的目光,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新兴市场

其中,拉美市场就像一团火,烧得正旺。高盛的数据摆在那儿,巴西、墨西哥的电商增速,一个11%,一个23%,线上渗透率蹭蹭往上涨。那地方离我们远,中国商品渗透率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。很多嗅觉灵敏的卖家,已经开始在巴西设立公司,建立本土运营中心了。

但要说今年最火的,还得是北边那头熊——俄罗斯

这简直是一片冰封之下暗流涌动的热土。过去五年,俄罗斯的电商市场规模翻了7.5倍!这是什么概念?是火箭般的速度。Ozon平台,那个被称为“俄罗斯版天猫”的地方,今年的中国卖家数量是线性增长。为啥?国际形势是背后最大的推手,大家都懂。平台也在顺势而为,入驻门槛降到几乎没有,一张营业执照、一个国内手机号就能开店,连保证金都不要。

什么东西在俄罗斯卖得好?我专门整理了一下:

俄罗斯市场热销中国商品品类具体商品举例
电子产品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电脑、电脑周边
时尚品类男女服装、童鞋、箱包、配饰
家居用品DIY工具、五金、渔具、户外用品
母婴产品玩具(尤其突出,澄海的卖家们笑开了花)

你看,这些基本都是我们广东这边的优势产业带。前面提到的吴老板,他的灯具厂就已经在Ozon上开店了。他的逻辑很简单:“俄罗斯纬度高,冬天长,天黑得早,灯肯定好卖。”就这么实在。而且,从购买力来看,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。对于那些想要多平台布局的卖家来说,把重心转向俄罗斯,几乎成了一个必然选择。

回望欧洲:熟悉的“围城”与高昂的“过路费”

当然,也有人会说,为什么不把精力从美国转移到欧洲?毕竟从市场体量和电商成熟度来看,能跟美国掰手腕的,也就只有欧洲了。

想法是好的,但欧洲就像一座“围城”。

外面的人看着它繁华,想挤进去;里面的人却发现,日子也不好过。首先,欧洲的消费力也在下滑,需求减少,但我们中国的产能没变啊。结果就是,大家挤在同一个池子里,为了抢订单,只能疯狂内卷,降价成了唯一的手段。可这边生产成本还在涨,两头一挤,利润比纸还薄。

更要命的,是那高昂的“过路费”——合规成本

欧盟这地方,规矩多得能把人逼疯。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,27个成员国,各有各的法律,上面还压着一套欧盟法律。你卖个东西,得同时搞定知识产权、环保要求、消费者权益保护、数据合规、个人隐私……随便哪一项都能让你焦头烂额。对于小卖家来说,光是研究透这些法律的学习成本,就足以把人劝退。想同时做欧美和东南亚?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
世界是平的,也是双向的

所以你看,现在的跨境电商,已经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单行线了。它变成了一张复杂无比的全球网络。

在传统的欧美日韩市场之外,卖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拉美、中东、非洲。吴老板就说了,下一步要看看肯尼亚、埃塞俄比亚这些地方,潜力巨大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场游戏不再只是“中国卖全球”的单向输出。这次广州跨交会上,泰国居然作为主宾国,带了35家企业过来。他们来干嘛?一是学习我们的电商经验,特别是售后服务体系;二是想把他们的好东西,比如药品、调味品、水果制品,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中国来。

看到了吗?世界是平的,但它也是双向流动的。

当我们在奋力“出海”的时候,别人也在努力“入华”。这场全球贸易的大牌局,规则已经彻底变了。过去那种依赖单一市场、单一平台的“躺赢”模式一去不复返。未来,谁能更灵活地驾驭这张全球网络,谁能更快地适应这种双向乃至多向的流动,谁才能在这场大洗牌中,真正地活下来,并且活得更好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3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