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“小额免税”已死,全托管失灵:除了血拼价格,跨境卖家还剩下什么?

风暴

这哪儿是风暴,这简直就是一场我们眼睁睁看着它来,却谁也躲不开的海啸。过去几年,看着TEMU、SHEIN这些家伙在全球市场横冲直撞,我就跟身边人说,别高兴得太早,枪打出头鸟,这道理放哪儿都一样。果不其然,你看,欧盟先动手了,直接给你扣个“超大在线平台”的帽子,用《数字服务法案》把你盯得死死的。然后风声又起,说那150欧元以下的免税门槛也要给你掀了。

东南亚那边也一样,别看市场不大,心眼可不少。TEMU前脚刚进泰国,后脚人家总理就亲自下令要查你,查你交没交税,守不守法。印尼更狠,直接一刀切,封了!理由倒是冠冕堂皇——“保护中小企业”。说白了,就是你的低价动了人家的蛋糕,人家不干了。

但真正的重头戏,还得是美国。那把悬在头上的“闸刀”终于还是落下来了。特朗普那套拳法,大家早就领教过,简单粗暴。先是放风,然后一纸行政令,说没就没,直接取消了中国的**“小额免税”**。这对我们这些靠直邮小包吃饭的卖家来说,是什么概念?等于直接断了我们的生路。你想想,一个十几美金的东西,突然要加上几十美金的关税,这还卖个屁啊?价格优势?荡然无存!

一开始我还抱有幻想,觉得海关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订单,可能会暂缓。呵,确实缓了几天,但那颗悬着的心还没等放回肚子里,4月2号,实锤又来了。紧接着5月2号,关税加码到离谱的120%!我当时就觉得,这游戏没法玩了。

平台也懵了。亚马逊上的东西肉眼可见地涨价,一个充电宝从110涨到135美金,这谁受得了?亚马逊还想学乖,在标价上告诉消费者:“嘿,这价是你们政府加关税闹的!”结果白宫立马跳脚,骂他“敌对且政治化”。你看,里外不是人。

TEMU的反应最直接,也是最无奈的,直接宣布停止从中国向美国直邮。一夜之间,全托管的商品几乎全军覆没,我后台看着那些灰掉的链接,心都凉了半截。然后,戏剧性的一幕来了,5月12号,中美谈判居然有了转机,关税从120%降到54%。虽然还是很高,但起码给了口气喘。TEMU的买手立马就活过来了,连夜通知我们备货。

这场闹剧,折腾得所有人筋疲力尽。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一件事:那个依赖政策红利、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,彻底结束了。不确定性,才是未来唯一能确定的事。

兴起

现在一提跨境,满脑子都是TEMU、SHEIN,但好多新入行的朋友可能都忘了,这行当的祖师爷是谁。是阿里巴巴。没错,早在1999年,马老师他们搞的阿里巴巴国际站,干的就是跨境的B2B生意。不过那会儿还很原始,就是个线上黄页,真正的交易还得靠线下邮件、电话、传真。

真正的线上交易化,得算到2004年成立的敦煌网。然后是2010年,阿里搞了个速卖通(AliExpress),我们都叫它“国际版淘宝”,这才算是把B2C的模式给跑起来。

但说实话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跨境电商就是个小众圈子的自嗨。为什么?国内市场太香了啊!那时候基建、房地产热火朝天,像山东恒旺的刘总说的,他2012年搞跨境的时候,身边99.9%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嘛。济宁萨奥的韩总也一样,他2013年就开始接触外贸,但直到2018年,公司八成的生意还是在国内。内贸那么好做,谁有那闲工夫去折腾海外那点事儿?

真正的转折点大概在2014年前后。一方面,国家政策开始大力扶持;另一方面,阿里在美国上市,市值冲天,把“全球化”当成了核心战略。亚马逊的**“全球开店”**也开始疯狂地来中国招商,我们这些最早一批卖家,很多都是那时候被“忽悠”上船的。就是从那时候起,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才真正开始被世界看见,我们这些卖家也开始从给别人代工,慢慢琢磨着自己搞品牌、搞运营。但即便如此,门槛还是高,这把火,还没真正烧起来。

爆发

真正的爆发,源于两个字:内卷

国内的电商市场,打到后来,简直是一片血海。淘系、京东、拼多多、抖音……神仙打架,我们这些小鬼遭殃。“低价竞争”成了唯一的旋律,利润比纸还薄。这时候,张一鸣那句话说得特别对:“中国的互联网人口,只占全球的五分之一,你只守着这一亩三分地,怎么跟人家玩?”于是,出海,从一个选项,变成了唯一的活路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“跨境电商四小龙”——速卖通、TEMU、SHEIN、TikTok Shop,像四条猛龙过江,彻底搅动了全球市场。亚马逊的霸主地位,第一次感觉到了真正的威胁。

而这一切的催化剂,就是那个被特朗普废掉的**“美国小额免税政策”**。800美元的免税额度,简直是为我们这种直邮小包模式量身定做的“超级外挂”。数据不会说谎,从小额豁免的包裹量从1亿多件暴涨到14亿件,你就知道这政策的威力有多大。

然后,TEMU,这个“拼多多海外版”,带着一股子野蛮劲儿冲了进来。它就像个氪金玩家,一上来就在“美国春晚”超级碗上砸了1400万美元的广告,那句“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的口号,洗脑一样传遍了美国。第二年,接着砸!靠着这种不计成本的烧钱、极致的低价,还有它首创的**“全托管模式”**,TEMU拉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工厂,在全球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。短短两年,就成了全球访问量第二的电商网站,仅次于亚马逊。这速度,简直就是个奇迹,或者说,是个怪物。

老玩家们也坐不住了。一向低调的SHEIN开始搞平台化、扩品类。TikTok Shop也把战火从东南亚烧到了美国。亚马逊更是被逼得没办法,也搞起了低价商店Amazon Haul来应对。整个跨境电商,瞬间从一片蓝海,变成了竞争白热化的角斗场。

利器

要说TEMU能这么快崛起,它手里最锋利的武器,就是那个让无数工厂老板又爱又恨的**“全托管模式”**。

这玩意儿说白了,就是个“保姆式”服务。对于像王博文那样的“厂二代”来说,简直是天降福音。他家是做保温杯的,一直想从低利润的B端代工转型做C端,但自己搞运营、搞物流,太难了。一开始想做亚马逊,觉得那是唯一的选择。结果TEMU出来了,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把一批滞销的冰沙杯扔了上去。拍照、上架、把货发到拼多多的广东仓库,然后……就没他什么事了。两三周,400多个杯子就卖光了。

这次成功的尝试,让他立马把所有其他计划都停了,all in TEMU

TEMU初期目标非常明确:用最短的时间,拉最多的商家,尤其是源头工厂。为此,它砸下百亿补贴,打出**“0佣金、0保证金”的旗号,仓储、物流、售后全包了。这对我们这些习惯了在亚马逊上自己运营、自己备货海外仓、自己处理退货的工厂主来说,诱惑太大了。我可以直接把在其他平台上验证过的爆款,“复制”到TEMU**上再卖一遍,而且什么都不用管,简直是“躺着赚钱”2.0版。

于是,**“全托管”**成了行业标配,速卖通、SHEIN、TikTok Shop纷纷跟进。

但很快,大家就发现了问题。当了“甩手掌柜”的代价,就是你彻底失去了话语权。你不再是老板,只是一个供货的。定价权在平台手里,你的利润被压到极限,你甚至连上什么品类都自己说了不算。

于是,**“半托管模式”**应运而生。它介于全托管和自主运营之间,给了卖家更多的灵活性。

模式对比全托管模式半托管模式
核心逻辑商家只负责供货,平台负责一切商家负责定价、仓储、履约,平台负责运营、营销
卖家角色供货商运营者
定价权平台卖家
物流履约平台统一负责,发货至平台国内仓卖家自行负责,通常使用海外仓
适合卖家无跨境经验的工厂、想清库存的卖家有跨境经验、有海外仓能力的成熟卖家
优点门槛极低,省心省力灵活度高,利润空间大,有定价权
缺点无定价权,利润薄,无品牌沉淀门槛高,需要承担库存和物流风险

这次不再是TEMU领跑了,速卖通率先打响了半托管的发令枪。各大平台迅速跟进,战场,又一次转移了。

未来

这次关税大战里,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,沉寂多年的敦煌网突然火了。这事儿本质上说明了一个问题:美国老百姓对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,是刚需!

你看关税下调那90天窗口期,大家抢着发货的样子就知道了。我一个做遮阳设备的朋友丁总,客户连夜就追加了10万美金的订单,催着他一个月内必须生产完。海上还要漂一个月,谁都想抓住这救命稻草。

但长期看,这场风暴将彻底洗牌美国市场。田广东会长说得对,那些中小微企业和靠低价走量的卖家,很可能被直接清退出场。而有品牌、有供应链优势的大玩家,会加速抢占份额。说白了,就是行业的门槛被强行提高了

这对高度依赖中小白牌卖家的TEMU来说,局面非常不利。已经有商家扛不住,决定退出了。在关税风波里,有海外仓的半托管商家成了避风港,而全托管商家则在风暴中心,流量被疯狂倾斜。业务转型,已经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死题TEMU去年开始猛推半托管,现在看来,简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,歪打正着地为自己留了条后路。

现在,半托管很可能会成为TEMU在美国市场的主流。而且它又搞出了个Y2新模式,支持国内直发,本质上就是亚马逊的FBM模式,但定价权依然在平台手里。看得出来,TEMU在疯狂地试错、调整,试图在新的规则下找到生存之道。

同时,它也在拼命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,开拓中东、欧洲、拉美这些新兴市场。

无论如何,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。接下来的战场,不再是单纯的**“价格战”,而是关乎产品、服务、品牌、供应链韧性的全方位“价值战”**。门槛更高了,钱更难赚了,但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,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能够建立全球品牌的开始。这场关税风暴,正在重塑一切,谁能活下来,谁就能书写新的传奇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1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