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结论
老实讲,这问题每年都有人问,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。我的答案一直没变:能做。但重点在后半句,以前那种闭着眼睛上架产品、砸钱就能出单的日子,早就一去不复返了。现在你要是还想进来,就得把脑子从“捞一笔就走”的投机模式,切换到“好好做一门生意”的正经模式上来。
亚马逊这艘大船,确实因为风浪颠簸,让一些水手觉得晕船想跳船了。但你得看清楚,这依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、根基最稳的商业巨轮。它的流量、它在消费者心里头那个“正品、靠谱、快”的印象,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被谁给替代的。
所以,结论很简单:别再盯着那些虚无缥缈的“爆款神话”了,那玩意儿跟中彩票似的。把你的全部精力,狠狠地砸回到两件事上:产品和运营。产品是你的根,运营是你的枝叶。根扎得深,枝叶才能繁茂。把品牌做得有点人情味,让客户能记住你,运营上别瞎搞,精准一点,你就能在这片海里活下去,而且活得挺滋润。

国内电商正在“无限内卷”
咱们先回头看看国内这摊子,简直就是个“修罗场”。
这几年,你感觉到了吗?那种无处不在的窒息感。十年前,大家提电商,脑子里就是淘宝天猫;后来,拼多多用一把“砍一刀”的利刃,硬生生劈开了一片天;紧接着,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这些内容平台,拿着短视频和直播的机关枪冲了进来,流量分发的逻辑被彻底打乱了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太天真了。现在连钉钉——对,就是那个让你打卡的办公软件——都开始搞短视频了。支付宝,那个你以为只会让你还花呗的家伙,也在视频化上拼命加码。美团,送外卖的好好的,非要跳进即时零售的池子里跟人肉搏。
整个场子,乱成了一锅粥。平台之间已经没有边界感了,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:抢光你的时间,榨干你的注意力。
这对我们这些做卖家的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永无宁日。
今天平台告诉你,直播带货是风口,你吭哧吭哧买了设备、学了话术,刚有点起色;明天,短视频切片又火了,你又得去研究剪辑、追热点;后天,私域流量成了“救命稻草”,你又得去建群、搞运营。等你把这些都摸索了一遍,得,AI生成内容又成了新宠。
这节奏快得像个高速旋转的绞肉机,我们这些中小卖家,就像被卷进去的肉,身不由己。精力被无限分散,成本不断攀升,最要命的是,心里一点底都没有。这种感觉,太折磨人了。
亚马逊:稳定,是被忽视的红利
现在,咱们把视线从这个“绞肉机”里拔出来,转头看看大洋彼岸,那画风可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美国市场,亚马逊就像个“老大哥”,十几年了,市场份额稳稳地坐在那,谁也撼动不了。它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噱头,也不追什么社交、短视频的风口。老贝(贝索斯)这人好像就认一个死理:把基础打牢。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把钱和精力砸在仓储、物流、履约这些重资产上。
这砸出了什么?砸出了一个让所有对手都望尘莫及的“护城河”——用户信任。
你想想,一个美国人想买东西,他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,大概率就是Amazon。这种心智占领,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
而且,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。Marketplace的报告说得清清楚楚,美国站是新卖家存活率最高的地区。超过73%的新卖家在注册一年后还活着,这数据,把德国、英国那些市场甩开了好几条街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这个平台的核心逻辑是稳定的。
这种稳定,恰恰是现在国内卖家最稀缺、也最容易忽视的巨大红利。你想啊,一个规则不天天变的平台,意味着什么?
- 你不用疲于奔命地去学新玩法。
- 你可以安下心来,慢慢打磨你的供应链。
- 你可以从容地去优化你的产品,而不是为了追风口去搞一堆自己都看不懂的货。
- 你可以真正地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搭建你的品牌。
在一个确定的环境里,你做的所有努力,才有可能被沉淀下来,变成你自己的资产。而不是像在国内,努力半天,平台规则一变,一夜回到解放前。这种可预测性,才是做长久生意的基石。
即便“格局动荡”,亚马逊依旧站得住
我知道,很多人会拿Temu、TikTok Shop这些“新势力”来说事儿,觉得亚马逊的“王座”要被颠覆了。
没错,Temu的低价模式确实像一把尖刀,插进了亚马逊的腹地;TikTok的内容种草,也确实在改变一部分人的购物习惯。这些冲击是真实存在的,谁也不能视而不见。
但是,咱们得看清本质。这些更多是“战术层面”的骚扰,而不是“战略层面”的颠覆。
打个比方,亚马逊就像一座经营了几十年的坚固城池,它有深厚的城墙(FBA物流体系)、宽阔的护城河(Prime会员体系和用户信任),以及城内忠诚的居民(海量高价值用户)。而Temu、TikTok Shop更像是骁勇善战的“游击队”,他们可以在城外发动突袭,抢走一些粮草,但想攻破城池、动摇根基,还差得远。
为什么?因为美国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没变。他们买东西,最看重的还是:品牌认知、配送效率、履约体验和预期一致性。在这几点上,亚马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体系化能力,根本不是靠短期烧钱补贴就能砸出来的。
一个习惯了Prime次日达的消费者,你让他去忍受一个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的包裹,他可能会为了尝鲜试一次,但很难成为他的日常。当他需要买一个值得信赖的、有品牌的东西时,他还是会下意识地打开亚马逊。
所以,别被短期的“风声”吓破了胆。平台的地基稳得很,真正变的,只是对我们卖家的要求更高了。
人少决策快,小团队反而更容易突围
聊了这么多,那对咱们这些普通人、小卖家来说,到底还有没有机会?
我的看法是:机会大大的有,而且现在可能正是最好的时机。
如果你还想用过去那套铺货、刷单、黑科技的老路子,那趁早放弃,必死无疑。但如果你手里有不错的产品,或者能找到靠谱的供应链,再或者,你能组建一个三五个人、执行力爆表的小团队,那你完全可以在亚马逊的细分赛道里杀出一条血路。
尤其是小团队,别总觉得自己船小,跟大卖没法比。错!现在这环境,船小好掉头,才是最大的优势。
你想想:
- 决策快:看到一个新机会,或者发现产品不对劲,大公司要开会、写PPT、走流程审批。咱们呢?可能就是几个人碰个头,一顿午饭的工夫,这事儿就定了。该换款换款,该改图改图,执行力直接拉满。
- 成本低:没有那么多办公室租金、人员工资的压力,试错成本极低。一个产品测得不行,亏损是可控的,马上就能切换到下一个。
- 更专注:小团队往往能把全部精力聚焦在一两个核心产品上,把它打磨到极致。不像大公司,摊子铺得太大,每个产品线上分到的精力其实很有限。
这种灵活性和专注度,在当前这个要求精细化运营的时代,简直就是咱们的核武器。
那么,具体该怎么干呢?我给你整理了一个简单的行动指南:
| 行动方向 | 具体做什么? | 为什么这么做? |
| 精准选品 | 别去碰手机壳、充电宝这种“血海”。找那些有点门槛、有点技术含量,或者特别小众的“蓝海”类目。 | 竞争小,利润空间大,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壁垒。 |
| AI赋能 | 用ChatGPT优化你的Listing文案,用Midjourney生成高质量的A+页面素材。 | 极大地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,一个人能干一个团队的活儿。 |
| 体验优化 | 在包装上多花点心思,加一张手写的感谢卡,或者送个意想不到的小赠品。 | 创造惊喜,提升用户体验,这是获得高质量Review的关键。 |
| 口碑打造 | 积极回复每一个评价,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。把店铺的星级和好评率当成命根子来维护。 | 高星级=高转化率。口碑是滚雪球,越滚越大,后期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自然流量。 |
总而言之,亚马逊不再是那个可以“躺赚”的地方,它变成了一个需要你用心经营的平台。过去那种粗放式的打法已经彻底失效,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更清晰、更健康的逻辑:用扎实的产品打动人,用稳定的节奏做运营,用明确的策略去突围。
所以,别再纠结“还能不能做”这种问题了。风浪越大,鱼越贵。对我们这些有准备、愿意沉下心来做事的小团队来说,现在,正是清场之后,重新下水捕鱼的好时机。
问题不是“能不能”,而是看谁,先用对方法,跑起来。
飞鸽出海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