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育跨境电商主体
又来新政策了,每次看到这种标题,心里都咯噔一下,又期待又怕。期待的是,这碗饭是不是能更好吃了;害怕的是,别又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空头支票。
这次这个“培育主体”的说法,有点意思。以前搞个公司,想做进出口,那个流程跑下来,腿都能细一圈。工商跑完跑海关,海关跑完跑外汇……一堆章盖下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现在说要搞“一次采集、一套材料、多方复用”,听着就舒坦。说白了,就是把原来要拜好几个山头的事,现在一个窗口给办了。效率,这才是我们这些小老板最缺的东西。时间就是订单,就是美金啊。

还有那个“平台+产业”双向赋能,说实话,我们温州老板最懂这个。鞋子、服装、眼镜、打火机,哪个不是一个村、一个镇地做成一个产业?但之前都是埋头做货,等老外来采购,我们是被动的那一方。现在搞跨境电商,等于我们自己把摊子摆到了世界面前。但怎么摆?很多人是懵的。这个所谓的柔性供应链,我理解就是,别再像以前一样,一个订单几万双鞋子才开工。现在可能就几十件、几百件,客户还要求你三天内发货,颜色、尺码都得定制。这对工厂的改造压力巨大。如果政府真能牵头,搞一些线下的“选品中心”,把我们这些工厂的好东西都亮出来,让那些新入行的卖家来挑,那确实是好事。等于建了个永久的“广交会”,还是在我们自己家门口。关键就看这个中心,是不是真的能“赋能”,别最后又变成一个摆设。
积极推进品牌建设
品牌,品牌,品牌!这两个字,耳朵都听出茧子了。谁不知道品牌好?谁不想做自己的“耐克”、“阿迪”?问题是,做品牌靠的是什么?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漫长时间的积累,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行了的。
你看,政策里说鼓励我们去注册境外商标、搞国际认证。这当然是对的,是第一步。我隔壁做宠物用品的,去年就因为商标问题,在亚马逊上被一个深圳大卖搞得焦头烂额,一个爆款链接直接死掉,几十万库存砸在手里。所以,知识产权的护城河,你必须得挖。
但光有商标和认证,远远不够。政策里提到“建设独立站”,这个就更烧钱了。独立站是什么?是你自己在海外的官网,流量要自己花钱去Google、去Facebook买,一个点击几美金甚至几十美金,那钱花得跟流水一样。不像在亚马逊上,平台自带流量。这需要非常专业的数字化营销团队,我们这种传统工厂出身的,哪有这个基因?希望政府的支持,不只是口头鼓励,能不能来点实在的?比如,引进一些靠谱的海外营销服务商,给我们打个折?或者组织一些真正有实战经验的大佬来分享,别请那些只会讲理论的“专家”。我们想听的是,一百块的广告费,怎么才能换来一百零一块的销售额。
加强知识产权保护
这条我必须举双手双脚赞成。做跨境电商,最怕的不是没订单,而是被“搞”。你辛辛苦苦优化一个产品,拍了精美的图片,写了动人的文案,卖爆了。然后,一夜之间,发现有几十个店铺抄了你一模一样的东西,价格还比你低一半。你找谁说理去?
更要命的是来自海外的“知识产权”狙击。很多时候,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侵权了。可能就是一个产品外观,人家早就注册了专利。等你卖得好了,一封律师函就寄过来了,平台马上冻结你的资金、下架你的货。这简直就是悬在所有卖家头上的一把刀。
所以,这个合规指导和风险预警就显得特别重要。别等我们出事了再来“指导”,那就晚了。最好的方式是,在我们产品开发阶段,这个“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温州分中心”就能介入。能不能搞个“产品上架前合规体检”服务?我们把产品资料提交上去,你们帮我们检索一下,在目标市场有没有侵权风险。哪怕收点服务费,我们也愿意。这比被罚款、被封店的代价小太多了。这才是真正的保驾护航。
支持知识产权海外维权
保护是防守,维权就是进攻。以前我们在海外遇到知识产权纠纷,基本就是任人宰割。人生地不熟,语言不通,请个外国律师比登天还难,费用更是天价。很多时候,只能吃哑巴亏。
现在说要“加强海外维权援助”,还提到“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率达100%”,这个目标听起来很提气。但我们更关心的是,这个“指导”具体是什么?是打个电话安慰一下?还是能派个专家,帮我们分析案情,对接海外的律师资源?
我理想中的维权援助是这样的:政府或者行业协会能建立一个“维权基金池”,再对接一批有经验、收费合理的海外律所。当我们遇到事儿了,可以先向这个中心求助。中心评估后,觉得我们有理,就可以启动援助,帮我们垫付一部分诉讼费,或者直接提供法律支持。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去跟那些海外的“专利流氓”掰掰手腕。否则,光有指导,没有“弹药”,这仗还是没法打。
推进跨境电商标准化发展
标准化,这个词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,其实近在咫尺。现在做跨境,最头疼的就是各种各T样、乱七八糟的规则。美国有美国的要求,欧盟有欧盟的法规,日本又有日本的玩法。一个产品,可能要准备三套不同的包装、三份不同的说明书。
如果温州能带头,把我们这些优势产业,比如鞋服、眼镜,搞出一套既符合我们生产实际,又能对标国际的行业标准,那绝对是功德一件。
标准化维度 | 对我们卖家的实际好处 | 期待的落地效果 |
产品质量标准 | 不用再猜每个国家客户的喜好和要求,按一个高标准生产就行。 | “温州制造”的标签在海外就等于“质量过硬”。 |
服务流程标准 | 从接单、打包、发货到售后,都有一套清晰的流程,减少出错。 | 提升客户满意度,降低退货率和差评率。 |
数据安全标准 | 知道怎么合规地处理客户信息,避免被平台或当地政府罚款。 | 在隐私保护日益严格的今天,能活得更安全。 |
包装物流标准 | 统一包装规格,能更好地利用集装箱空间,降低物流成本。 | 省钱!省钱!还是省钱! |
这个事儿做成了,以后老外看到我们的产品符合“温州标准”,就像看到德国的TÜV认证一样,心里就踏实了。这比我们单个企业去做任何广告都管用。
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
这个太有感触了。国际贸易,晴天霹雳是常有的事。今天这个国家加关税,明天那个地区出个环保新规,我们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小舟,一个浪打过来就可能翻船。
就说前两年的欧盟,突然要求所有进口商品的包装都要有环保回收标志,还要注册个什么包装法。我们好多人根本不知道,货到了那边海关,直接被扣下。一问才知道,要补办手续,还要交罚款。一来一回,几个月过去了,旺季也错过了,货也只能折价处理。
所以,这个预警监测系统,就是我们的“天气预报”。千万别等“暴雨”来了,才告诉我们要收衣服。希望能有一个公众号、一个APP,或者哪怕就是一个微信群,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话,及时告诉我们:“注意!从下个月起,出口到德国的玩具,不能含有某某化学成分了!”“紧急!发往美国的电子产品,需要提供新的认证文件!” 这种简单、直接、及时的信息,对我们来说就是救命稻草。
提升认证检验检测服务水平
检测认证,这是我们出口路上一个又花钱又耗时的大坑。一个产品,想卖到全球,可能要做美国的UL、欧盟的CE、德国的GS、日本的PSE……每个认证都要单独送样、单独排队、单独付费。一套下来,几万、十几万块钱就没了,时间还要等上好几个月。
现在这个“一个标准、一次检测、一次认证、多国证书”的模式,简直说到了我们心坎里。如果真能实现,我在温州本地的一个实验室做了检测,就能同时拿到好几个国家的“通行证”,那得省下多少成本和时间?这会让我们的新产品开发速度,直接上一个台阶。
还有那个“实验室开放共享”,也很好。我们不用再把样品千里迢迢寄到上海、深圳去检测,在家门口就能解决。希望这些开放的实验室,服务要跟上,价格要亲民,别又搞成一个新的“垄断”。
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
“三同”,这个概念提了好几年了。说白了,就是我们出口的好东西,国内的同胞也能买到,而且质量标准是一样的。以前我们总觉得,最好的东西都卖给老外了,留给自己的都是“次等品”。这个“三同”就是想扭转这个观念。
对我们厂家来说,如果能实现内外贸同线生产,那管理上就简单多了,成本也能降下来。不用再搞两条生产线,一套标准应付出口,一套标准应付内销。但这里面有个坎:价格。同样一双鞋,出口可能卖100美金,但在国内,你可能连100人民币都卖不掉。
所以,光有“三同”的产品还不够,关键是要有能卖得上价的国内销售渠道。政策里说要“搭建‘三同’产品销售专区”,这个方向是对的。希望不是简单地在淘宝上开个“三同”频道就完事了,能不能跟一些高端商场、精品电商平台合作?把“三同”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的代名词,让国内消费者愿意为这个“出口品质”买单。
为跨境电商融资做好服务
钱!钱!钱!所有生意的本质,最后都是现金流的问题。跨境电商这个行业,尤其如此。我们的钱,压在三座大山上:一是库存,二是飘在海上的货,三是压在平台里的销售款。一个回款周期,短则一个月,长则三四个月。生意越大,资金压力就越大。
但你去银行贷款,难!银行经理一看你,没啥固定资产,厂房是租的,最有价值的就是一堆货和几个亚马逊店铺。这些在他们眼里,都不是“硬通货”。
现在政策说,可以拿我们的知识产权(比如商标、专利)去质押融资,还可以搞动产抵押。这个思路太对了!我们的品牌、我们的店铺,就是我们最核心的资产。如果能把这些“软资产”变成银行看得懂、愿意接受的“硬抵押”,那绝对是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。希望银行的审批流程能接地气一点,别又是一堆复杂的表格和漫长的等待。我们需要的是能救急的“活水”,不是远水解不了的近渴。
加强跨境电商合规建设
最后这条,“合规建设”,看着像紧箍咒,其实是护身符。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现在想在海外市场长久地做生意,合规经营是唯一的出路。你刷单、搞虚假评论,迟早被平台封杀;你偷税漏税,迟早被当地税务部门盯上。
以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很多时候“违规”了自己都不知道。现在政府愿意出“合规经营指引”,搞“合规经营体检服务”,这是好事。等于给我们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,点亮了一盏灯,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安全航道。
还有那个“信用修复”机制,也很人性化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企业经营也一样,难免会因为疏忽或者不了解规则而犯错。如果犯了错,能有一个明确的、高效的渠道去改正、去修复信用,而不是一棍子打死,这会让大家更有安全感,也更愿意去尝试、去创新。
总而言之,这次的“十大举措”看下来,干货还是挺多的,几乎每一条都戳中了我们这些一线卖家的痛点。但政策好不好,关键看落实。希望这些文件上的文字,能尽快变成我们办公室里实实在在的便利、仓库里顺畅流转的货物,和银行账户里不断增长的数字。我们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