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从“卖货”到“卖供应链”:读懂Temu、SHEIN、TikTok背后的真正战争

01. 宏观环境和格局 PESTL and Ecosystem

说真的,现在聊跨境电商,你要是还只盯着那点儿流量、那几个爆款,格局就小了。这盘棋,早就不一样了。整个世界都在变,产业、政治、大国之间掰手腕,都搅和在一起,咱们这行,就是风暴的中心。

一句话总结现在的宏观环境?机遇和挑战就像一对双胞胎,长得一模一样,你分都分不清。

先说好的这边。政策的风,那叫一个劲儿地吹。连续五年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里都有跨境电商的名字,这分量,不用我多说了吧?海关那边也给力,“9710”、“9810”这些代码一出来,就是告诉我们:国家在想办法让货出去得更顺、更快。以前退个税,等俩月,黄花菜都凉了;现在最快15天,这对中小卖家的现金流来说,简直是救命稻草。更别提我们加入了 RCEP,还在争取 DEPA、CPTPP 这些“高端朋友圈”,这都是在为未来的生意铺路。再加上 AI、无人机这些黑科技,感觉就像游戏里拿了加速 buff,想不快都难。

但另一边,挑战也是实打实的,甚至更要命。全球经济什么德行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IMF 的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,增长放缓,通胀高企。翻译过来就是,海外那些买家,兜里也没余粮了,买东西得掂量掂量。以前可能看上就买,现在得放购物车里等打折。

更头疼的是什么?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就拿美国来说,那个 “关税大棒” 挥舞起来,800 美金以下免税的好日子说没就没。包裹清关从“快速通道”变成了“逐一盘查”,时效从两三天拖到半个月,成本呢?蹭蹭地往上涨。数据最不会骗人,中国对美出口的份额,那真是“断崖式”下跌,已经不是第一大进口国了。这背后是什么?是人家铁了心要搞**“脱钩断链”**,不单纯是钱的问题了,是战略,是价值观。这张牌桌上,玩家都变了,墨西哥、东南亚成了新宠。这对我们来说,无疑是一场硬仗。

不过,咱们也不是坐以待毙。东方不亮西方亮,对东盟、对非洲的贸易额在涨,这说明我们的卖家在主动寻找新的蓝海。

再看看国内的格局。虽然外部环境复杂,但我们自己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。过去五年,年均增长率超过15%,特别是出口,跑得比进口快多了。这说明什么?“中国制造”通过电商这个渠道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“席卷”全球

现在全国有超过12万家跨境电商主体,大部分都挤在东部沿海。你去广东、浙江走一圈,尤其是深圳,可能随便一个不起眼的写字楼里,就藏着好几个亿级大卖。这种产业聚集效应太恐怖了,物流、支付、金融……整条生态链都给你配齐了。资本市场也闻着味儿来了,安克创新、致欧科技这些名字,现在都是A股的明星。这说明,跨境电商已经不是以前那种“草莽英雄”的时代了,正规军已经入场,行业正在走向成熟和规范。

宏观环境扫描我的解读
政治 (Political)政策持续加持,是最大的“顺风车”。但外部地缘政治是悬在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经济 (Economic)全球消费降级是事实,低价和性价比将是长期主题。卖家必须学会“精打细算”过日子。
社会 (Social)海外消费习惯线上化不可逆转,这是基本盘。但文化差异、价值观冲突会是新的“隐形门槛”。
技术 (Technological)AI 正在重塑一切,从选品到营销。谁能用好技术,谁就能降维打击。这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。
法律 (Legal)合规!合规!合规!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税务、数据隐私、平台规则,任何一个雷踩了都可能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
02. 端到端价值链 End2End Value Chain

如果说宏观环境是天气,那价值链就是我们自己开的这辆车,里面的零件、构造,得门儿清。

跨境电商最大的革命性在哪?我告诉你,就是把中间商的饭碗给砸了

你想想,以前做外贸,那叫一个复杂。工厂生产出来,给到外贸公司,外贸公司再找海外的进口商,进口商分销给批发商,批发商再铺货给零售店,最后才到消费者手里。这中间一层一层的,每一层都要刮点油水,等到了消费者那,价格早就翻了几番了。

现在呢?扁平化!一个在东莞开工厂的小老板,可以直接通过平台,把一个手机壳卖到美国一个高中生的手里。这个过程,砍掉了多少环节?成本降了多少?效率提了多少?这就是核心。

这个链条里,玩家很多,像一个生态系统。

  • 上游的制造商:他们是源头,是“弹药库”。以前他们只管生产,现在不行了,得懂点市场,知道海外流行什么。
  • 中间的平台:亚马逊、速卖通、SHEIN……这些是“战场”。它们制定规则,提供流量,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“地主”。
  • 还有一大帮“卖水人”:做支付的、搞物流的、帮着做营销推广的、提供SaaS软件的……他们让这个生态能顺畅运转起来。
  • 最后是消费者:他们是终点,也是起点。他们用钱包投票,决定了哪些产品能活下来。

整个过程,离不开那经典的“四流”:信息流、实物流、资金流、还有逆向物流

说白了:

  • 信息流:就是你怎么知道大洋彼岸在流行什么颜色,哪个网红又带火了什么小玩意儿。
  • 实物流:就是你的货,怎么安全、快速、便宜地从中国仓库,飞到海外买家的手里。
  • 资金流:就是买家付的美金、欧元,怎么才能顺利地变成你银行账户里的人民币。
  • 逆向物流:这个最头疼,就是退货。东西卖出去了,买家不满意要退,这货是退回中国,还是在海外仓销毁?成本巨高,是很多卖家的噩梦。

至于平台,那就更多了。有亚马逊这种“武林盟主”,也有Lazada、Shopee这种“一方诸侯”,还有各个国家自己的本土平台。每个平台的玩法、脾气、用户画像都完全不一样。

主流平台类型我的印象适合玩家
全球综合型 (如Amazon, AliExpress)规则森严的“老大哥”,流量巨大,但竞争也最惨烈。有一定实力和运营经验的“正规军”。
独立站模式 (如Shopify)给你工具,让你“自立门户”。自由度高,但一切都要靠自己。有品牌梦想、懂营销、玩得转流量的“个性派”。
新兴全托管平台 (如Temu)“保姆式”服务,你出货,我包销。门槛极低,但没啥主动权。工厂型卖家、供应链强但不懂运营的“小白”。
社交/内容电商 (如TikTok Shop)“兴趣电商”,刷着视频就把东西买了。流量爆发力强,但转化不稳定。懂内容、会“整活儿”的“网红型”卖家。

选择哪个平台,就跟你选择在哪条道上开车一样,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,也会遇到什么样的坑。

03. 跨境四小龙 Platform Benchmark

说到现在,绕不开的就是那打得不可开交的“跨境四小龙”——SHEIN、Temu、AliExpress(速卖通)、TikTok

这四个家伙,简直就是中国供应链出海的四个不同“范本”。它们的竞争,已经不是简单的卖货了,而是商业模式、供应链能力、甚至资本实力的全面对决。

我们挑几个最热的话题来拆解一下,看看他们各自的“独门绝技”。

1. 柔性供应链:SHEIN的“魔法”

**小单快反**这个词,都快被说烂了。但SHEIN是真正把它做到了极致,做成了自己的核心壁垒。

这是什么概念?传统的服装业,从设计、打版、生产到上架,没个三五个月下不来,一次就是几千上万件的订单。卖不掉?就是库存,就是钱。

SHEIN呢?它能做到什么程度?今天设计师在网上看到一个流行元素,明天就能出设计稿,后天就找工厂先做个100件试试水。把这100件挂到网上,看看数据反应,卖得好,立刻追加订单;卖得不好,就当交学费了,损失也不大。整个周期,据说最短能压缩到7天!

这速度,简直是把传统服装行业按在地上摩擦。它背后的核心,是一套极其强大的数字化系统,能抓取流行趋势,能给工厂智能派单,能管理成千上万个供应商。SHEIN的创始人是做SEO出身的,这技术基因,是刻在骨子里的。它不是一家服装公司,它是一家伪装成服装公司的科技公司。

2. 物流基建:所有人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
物流,永远是跨境电商的痛。特别是对于主打低价的平台来说,物流成本能占到售价的一半以上,甚至更高。

Temu在美国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本来靠着“砍一刀”和惊人的低价迅速起量,结果美国取消了800美元免税政策,关税和运费成本暴涨。你卖一件东西赚的那点钱,还不够付运费和关税的,这生意还怎么做?逼得Temu不得不下架了大量低价商品。

这就是**物流自主化**的战略意义所在。你看国内,京东为什么能站稳脚跟?就是因为自建了物流。菜鸟和速卖通现在也在拼命补课,在全球建仓、铺设干线。谁能掌控物流,谁就掌握了时效、成本和用户体验,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不然,你的命脉就永远捏在马士基这些国际巨头手里。

3. 全托管/半托管:平台的“阳谋”

2023年最火的词,非 “全托管” 莫属。

这模式,本质上就是平台的“阳谋”。在流量红利见顶,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,平台想继续增长怎么办?只能向上下游伸手,把价值链里的活儿都自己干了。

对卖家来说,这简直是“甩手掌柜”模式。你不需要懂运营,不需要懂营销,甚至不需要懂外语。你只需要按照平台的要求,把货生产好,发到指定的国内仓,剩下的定价、销售、物流、售后,平台全包了。门槛低到不能再低,所以吸引了海量的工厂型卖家入局。

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你当了“甩手掌柜”,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定价权、品牌权和用户数据。你从一个“老板”,变成了一个给平台打工的“高级供应商”。这是分工的优化,也是权力的让渡,就看你怎么选了。

模式对比全托管半托管
核心逻辑商家供货,平台“包办”一切商家自主运营,平台提供物流履约方案
谁来定价平台商家
谁管运营平台商家
谁负责物流平台(头程+尾程)平台(尾程,商家送货至海外仓)
适合谁工厂、供应链强但无运营经验的卖家有一定运营经验、希望掌控品牌和定价的卖家

4. 本土化运营:活下去的“必修课”

当你在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,就必须学会“入乡随俗”。尤其是在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的今天,**本土化**已经不是加分项,而是必修课。

最典型的就是TikTok在印尼的故事。一纸禁令,TikTok Shop直接下线。怎么办?转身就花了8.4亿美金,控股了印尼本土最大的电商平台Tokopedia,曲线重返战场。

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化。不是简单地在海外招几个人、开个分公司,而是要把根扎下去,变成“当地人”。从产品设计、营销方式,到团队 구성、甚至供应链布局,都要彻底本地化。未来,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,在海外建厂、收购海外品牌、组建海外团队。这不只是为了卖货,更是为了生存和长远发展。

总而言之,这“四小龙”的缠斗,表面上是价格战、流量战,但里子上,是中国供应链效率在全球范围内的极致输出和模式验证。SHEIN验证了柔性生产,Temu验证了极致成本控制,速卖通在构建物流壁垒,而TikTok则试图用内容撬动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。

这潭水,深着呢,好戏还在后头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1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