稳住基本盘
说真的,这届在深圳办的跨境电商节,感觉空气里的味道都不一样了。往年那股子恨不得把火箭绑在自己身上往天上冲的猛劲儿,今年……收敛了不少。你要问我啥感觉,就三个字:求稳。
深圳这鬼天气,说下雨就下雨,又闷又热,但展馆里的人啊,那叫一个多,乌央乌央的,过道都快走不动了。大家脸上都写着焦虑,但也藏着一丝丝不甘心。我旁边一个从中山跑来的大哥,做中古风家具的,以前主要跟国内的渠道打交道,现在也挤到我们这行里来了。他跟我说:“没办法啊,老弟。现在Temu、TikTok这些平台都开始推大件了,我们再不出来看看,汤都喝不上了。”
他那眼神,特实在,就是想找几个卖家谈谈合作,把他的那些漂亮柜子、沙发卖到海外去。

聊到美国市场,他叹了口气,说前段时间关税那事儿闹得最凶的时候,他们往美国的货基本全停了,仓库里压着,心里也压着块大石头。现在稍微缓和了点,赶紧联系上以前的合作伙伴,恢复发货。他说得特实在:“美国市场再怎么难,也得保住。那是全球最大的‘金主’,利润高,占了我们三成多的业务,丢了就是断臂求生,太疼了。”
我听着,心里直点头。何止是他啊,我们这些在亚马逊上混饭吃的,谁不是这种心情?
四五月份那阵子,我真是一夜没睡好过。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看订单,是看新闻,看政策。那关税,说句不好听的,高得简直是抢劫。我们有好几个爆款链接,咔,直接就下架了,不是不想卖,是卖一件亏一件,谁受得了?整个团队士气低落,感觉天都要塌了。那段时间,美国市场的订单,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。
幸好,真是万幸,后来风声没那么紧了。我们才敢小心翼翼地,把下架的产品,一个一个,重新上回去。
但你说这心里能踏实吗?根本不可能。谁知道这阵风什么时候又刮回来?所以现在大家的策略都出奇地一致:美国市场这个基本盘,必须稳住,但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一个篮子里了。我们跟物流商、跟平台,现在沟通的频率比跟家里人还高。一有风吹草动,马上就得开会,拿出Plan B,Plan C,甚至是Plan D。
我跟京东国际物流的一个哥们儿吃饭,他也是一肚子苦水。说那两个月,卖家订单量断崖式下跌,他们物流公司的生意也跟着跳水。“我们能干啥?”他喝了口酒,跟我说,“我们只能天天盯着美国海关的屁股后面跑,清关政策一变,我们的物流方案就得跟着变。就5月份那一个月,光是针对小包的方案,我们就大改了两三次。没办法,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。”
是啊,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。这片波涛汹涌的海,谁也无法独善其身。稳住基本盘,说白了,就是想尽一切办法,别让这艘船现在就沉了。
拓展新市场
经历过被美国市场“卡脖子”的窒息感后,现在你要是问圈子里的人最关心什么,答案不再是“如何打造爆款”,而是“如何管控风险”。
这思想的转变,代价太大了。以前我们总觉得,只要把美国市场研究透了,就能一招鲜吃遍天。但现实狠狠给了我们一巴掌,打得是真疼。公司一度停摆的滋味,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尝第二次。所以,从那个时候起,我就下定决心,必须得开拓新市场。
这已经不是一个“要不要做”的选择题,而是一个“怎么活下去”的必答题。
我们团队最近开会,讨论最多的就是往哪儿走。欧洲市场虽然成熟,但规矩多、VAT麻烦;中东那片“土豪”遍地的地方,消费力惊人,但文化差异、本地化是个大难题;还有像墨西哥这样的新兴市场,年轻人多,TikTok玩得飞起,看起来机会遍地,但配套的物流、支付又跟不上。
大家的心态都很急迫,又都很迷茫。下面这张表,是我自己整理的,基本上就是我们这些“老跨境”现在脑子里的算盘:
市场区域 | 优势分析 (我们眼中的“肥肉”) | 劣势与挑战 (我们害怕的“坑”) | 我们的“土”办法 |
中东 (以迪拜为中心) | 消费能力强,客单价高得吓人;对新品牌接受度高,不那么“卷”。 | 本地化要求极高,宗教文化得尊重;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是个老大难问题。 | 找本地网红合作,跟着京东国际物流这种有海外仓的巨头走,能省不少心。 |
拉美 (墨西哥、巴西等) | 年轻人多,社交电商(尤其是TikTok Shop)渗透率疯涨;市场巨大,一片蓝海。 | 支付网关不完善,很多人没信用卡;清关政策多变,比翻书还快;竞争正在急速加剧。 | 主攻低价高性价比产品,先用Temu模式冲量,抢占用户心智,利润往后稍稍。 |
欧洲 (德、法、英等) | 市场成熟,消费者购买力稳定;基础设施完善,物流体验好。 | 合规要求极其严格(VAT、CE认证等),一不小心就罚款;竞争白热化,利润空间被挤压。 | 找专业的合规服务商;做精品,拼品牌和设计,而不是单纯拼价格。 |
东南亚 | 地理位置近,文化有相似处;电商发展速度快,人口红利大。 | 市场极其分散,一个国家一套打法;客单价普遍偏低,得靠走量。 | 走本土化直播,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卖货。 |
你看,平台比我们跑得还快。TikTok Shop今年2月才进墨西哥,现在已经有不少商家一天能出上万单了。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动。还有Temu,在哥伦比亚、在巴西,简直是“屠城”级别的存在,硬生生从本地巨头嘴里抢下第二的位置。
这给我们这些卖家传递的信号太明确了:世界很大,别只盯着美国。机会就在那里,风险也就在那里,就看你有没有胆子和智慧去抓住了。
新技术助力
光有开拓新市场的决心还不够,你拿什么去开拓?语言不通,文化不懂,产品设计跟不上当地审美…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拦路虎。以前我们觉得这是天大的难题,但现在,好像有了一些“作弊神器”,那就是AI。
说实话,一开始我对这些AI工具是嗤之
以鼻的,觉得都是噱头,是那些搞技术的人为了圈钱编出来的故事。但现在,我得承认,我错了。这玩意儿,是真能帮我们省钱、省时间、挣钱。
比如我们做产品设计。以前的流程是,我给设计师提需求,他去网上找一堆参考图,然后吭哧吭哧画好几天草图,我们再开会讨论,改来改去,半个月能定稿就不错了。现在呢?我直接跟设计师说:“去,用AI给我生成一批适合中东市场的‘斋月限定款’家居装饰图,要奢华风,带点异域感。”半小时后,几十张高清、酷炫的效果图就发我邮箱了。我们再从里面挑几款有潜力的,让设计师去深化。这效率,简直是指数级提升。我们能用最快的速度,去测试不同市场对不同风格的反应。
AI工具现在就像水和电一样,正在渗透到我们业务的每一个毛孔里。
广告投放,以前是我们最头疼、最烧钱的环节。钱花出去了,效果好不好,很多时候看运气。现在展会上那些AI广告工具,简直神了。一个厂商跟我吹嘘,他们的工具能实时分析几百个维度的数据,自动优化投放策略,把钱都花在刀刃上。他说:“大哥,我们这套工具一年收你三四万,但帮你省下来的广告费,绝对不止这个数。”这笔账谁都会算,ROI(投资回报率)摆在那儿,掏钱就完了。
最让我震撼的,还是语言本地化。你想想,你要开拓10个不同语言的小众市场,难道要为每个市场都拍一条本地人出演的视频广告?成本高到无法想象。现在呢?我可以用AI工具,把我拍的一条中文或英文的介绍视频,一键转换成西班牙语、阿拉伯语、泰语……不仅字幕是当地语言,连视频里我自己的口型都能对得上,声音也是地道的本地人腔调。
这太可怕了,也太美妙了。这意味着,我们这些中小卖家,可以用极低的成本,瞬间拥有了和国际大公司一样、进行全球化内容营销的能力。
所以你看,现在的跨境电商,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靠着信息差、胆子大就能赚钱的草莽时代了。现在玩的是什么?是风险控制能力,是全球化视野,更是你驾驭新技术的水平。
前路依然迷雾重重,但好在我们手里,多了几张能照亮前路的新地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