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“800美金免税”一刀切,小包神话破灭:别再幻想一夜暴富了,跨境电商的牌桌已经掀了

风暴

这天,说变就变了。

搞跨境的这几年,我们早就习惯了各种小风小浪,但这次美国人扔过来的这颗“炸弹”,真真切切地砸在了每个人的天灵盖上。什么**“小额免税”**政策取消,听起来文绉绉的,说白了,就是把我们这些靠着800美金以下免税包裹活命的中国卖家的饭碗,直接给端了。

那段时间,整个圈子都炸了锅。各种卖家群里,24小时都有人在刷新消息,焦虑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。以前动不动就爆单、日进斗金的梦,一夜之间,碎得跟饺子馅儿似的。我认识的王策,一个在圈里混了快八年的老炮儿,高峰期店铺流水哗哗的,现在呢?能保住三分之一的销量都得烧高香。

特朗普政府那套操作,简直是“极限施压”的教科书。先是放出风声,说要取消免税,把大家的心都吊到嗓子眼;然后又宣布邮政暂停收中国包裹,这一下直接就是釜底抽薪啊!虽然因为海关系统处理不过来,暂时缓了几天,但那把悬在头顶的“铡刀”终究还是落下来了。

关税飙到120%?这哪是关税,这分明是直接劝退!摆明了就是不想让你玩了。依赖直邮小包的,尤其是像TEMU、SHEIN这种把“性价比”玩到极致的平台,瞬间就被打到了七寸。那些几美金、十几美金的小玩意儿,加上这么高的税,价格直接翻倍都不止,还谈什么竞争力?全完了。

你看TEMU的反应多快,壮士断腕,直接宣布停止从中国直邮美国。一夜之间,全托管的商品大面积下架,页面上只剩下从美国本地仓发货的半托管商品。这操作,狠!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。

有意思的是,连亚马逊这种浓眉大眼的“美国亲儿子”都坐不住了,悄悄涨价,还盘算着在价格标签上告诉消费者:“嘿,你看,这多出来的钱,都是政府加税加的!”结果被白宫一顿痛批,说它“政治化”,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收回了这个想法。可见,这波涨价潮,疼的是美国老百姓自己。

后来的《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》,算是让大家喘了口气。关税降到54%,虽然还是很高,但总比直接判死刑要好。消息一出来,TEMU的买手立马就活跃起来了,通知商家赶紧备货,全托管又要回来了。

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,那个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,那个靠着政策红利就能一夜暴富的草莽江湖,彻底结束了。政策的钟摆效应,谁也说不准下一次会荡向何方。欧盟那边不也传出风声,要对小包裹收费了吗?不确定性,这才是未来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新常态。

兴起

说起来,很多人可能都忘了,现在叱咤风云的阿里巴巴,最早就是靠跨境电商这碗饭起家的。

那还是1999年,遥远的“上古时代”。马云带着十八罗汉搞的那个阿里巴巴国际站,本质上就是个B2B的线上黄页,撮合一下信息,真正的交易还得靠线下握手、签合同。那时候做跨境,简直像是在开荒,我认识的一个山东老板跟我说,他2012年开始搞外贸电商,身边99.9%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嘛,看他像看外星人。

真正的转折点,大概在2014年前后。

那一年,国内电商的格局基本定了,淘宝、京东两强争霸。也正是那一年,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敲钟,风光无限。站上世界之巅的马云,把“全球化”定为公司的基本战略,**速卖通(AliExpress)**这个被我们卖家戏称为“国际版淘宝”的平台,开始真正发力。

与此同时,亚马逊的“全球开店”计划也把橄榄枝伸向了中国。那几年,亚马逊一招手,中国的卖家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过去,深圳坂田那些办公楼里,彻夜灯火通明,不知道诞生了多少“大卖”。我们这些中国工厂、中国卖家,第一次开始有了“自主运营”的意识,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做代工的苦力了,开始琢磨着怎么做自己的品牌。

不过说实话,那时候的跨境电商,门槛还是挺高的。你要懂外语,要懂运营,要自己搞定复杂的物流和仓储,更重要的是,那时候国内的生意太好做了!房地产、大基建热火朝天,随便做点内贸都赚得盆满钵满,谁有那个闲心去啃海外市场这块硬骨头呢?

所以,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还是亚马逊、eBay这些海外玩家。跨境电商,对大多数人来说,依然是个小众而神秘的圈子。

爆发

好日子总有到头的时候。

国内市场很快就卷成了“红海”,不,是“血海”。淘系、京东、拼多多、抖音……神仙打架,价格战打得底裤都快没了。产能严重过剩,一件衣服的利润可能就几毛钱。国内卷不动了,怎么办?

出海!去海外的“蓝海”!

就像张一鸣说的,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的五分之一,你不去抢那五分之四,等着别人来抢你吗?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出海大潮开始了。

以“跨境电商四小龙”——速卖通、TEMU、SHEIN、TikTok Shop为首的中国军团,像下山的猛虎,冲向全球市场。亚马逊的霸主地位,第一次感觉到了真正的威胁。

而这场爆发的“核燃料”,正是那个曾经不起眼,后来被特朗普废掉的**“美国小额免税政策”**。

这政策简直是为中国跨境电商量身定做的。800美金以下,免税!这意味着,那些物美价廉的中国小商品,可以几乎零成本、畅通无阻地直接送到美国消费者手里。这简直就是TEMU和SHEIN的命门,是它们能够实现“极致低价”屠城的核武器!你看那数据,从2015年到2024年,美国这种小额豁免包裹的申请量,从1.39亿件飙升到14亿件!这数字,看得人头皮发麻。

说到这,就必须提TEMU这个“奇迹”的代名词。2022年9月才上线,5个月后,好家伙,直接豪掷1400万美金,在有“美国春晚”之称的“超级碗”上打了60秒广告。那句“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,简直是病毒式传播,瞬间就给美国人民洗了脑。

靠着这种不计成本的烧钱营销、令人发指的低价,以及后面要说的“全托管”模式,TEMU就像开了挂一样,带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供应链厂商,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。短短两年,就把eBay甩在身后,成了全球访问量第二的电商网站,直逼亚马逊。

连一向高冷的亚马逊都慌了,也搞起了低价商店Amazon Haul来应对。整个跨境电商的竞争,瞬间进入了白热化的肉搏战。

利器

TEMU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搅动风云,它手里必然有一把削铁如泥的“利器”。这把利器,就是它首创的**“全托管模式”**。

什么叫全托管?

说白了,就是让商家当一个“甩手掌柜”。你是个工厂,或者是个小卖家,你不需要懂什么复杂的店铺运营,不需要操心国际物流,不需要搞定海外仓储,更不需要处理烦人的售后客服。你唯一要做的,就是把你的货,按照TEMU的要求,提供给它,然后发到它指定的广东仓库。剩下的所有事,TEMU全包了。

这对中国海量的制造企业来说,诱惑力简直是核弹级别的。

我给你讲个真事儿。一个95后的“厂二代”王博文,接手了家里的保温杯厂,一直想从低利润的B端外贸转型做C端。本来计划去搞亚马逊,觉得那才是正道。结果TEMU横空出世,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把一批滞销的冰沙杯挂了上去。拍照,发货到仓库,然后就没他事儿了。你猜怎么着?两三个星期,400多个杯子,卖光了!

这谁顶得住啊?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,他立马把别的平台计划全停了,全力主攻TEMU

模式对比全托管模式 (Fully-Managed)半托管模式 (Semi-Managed)
核心逻辑商家只负责供货,平台负责一切商家负责供货、仓储、履约,平台负责运营、营销
商家角色供货商运营者 + 供货商
定价权平台掌握商家掌握
物流履约平台负责商家负责(通常使用海外仓)
优点门槛极低,省心省力,适合无经验的工厂型卖家灵活性高,自主权大,利润空间可能更高
缺点无定价权,利润被压榨,沦为供货渠道,发展受限门槛高,要求卖家有海外仓和本地履约能力

然而,蜜月期总是短暂的。

很快,当了“甩手掌柜”的商家们就发现不对劲了。你轻松了,但你也彻底失去了话语权。你的产品卖多少钱,平台说了算;你的产品能不能上,平台说了算。你不再是一个品牌,你只是TEMU庞大供应链帝国里一个可以随时被替换的齿轮。

于是,介于“全托管”和“自主运营”之间的**“半托管”模式**应运而生。

平台依然帮你引流、帮你卖,但把定价权和物流履约的自主权还给你。这更适合那些有一定跨境经验、在海外有自己仓库的成熟卖家。去年开始,速卖通、TEMU、SHEIN都把招商的重点转向了半托管。这既是平台的战略调整,也是被我们这些越来越“精明”的卖家逼出来的。

未来

关税风暴,就像一场压力测试,把所有人都放到了火上烤。烤完之后,活下来的,都是筋骨强健的。

一个最直接的反应,就是大家都在疯狂囤货。关税下调的消息一出来,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预订量暴涨,所有人都想抓住这90天的窗口期,把货塞满美国的仓库。有个做遮阳设备的老板说,美国客户连夜下单,一个集装箱接一个集装箱地补单,生怕晚了就没机会了。

但这只是短期行为。长期来看,这场风暴正在深刻地重塑整个行业生态。

这是一场残酷的“大洗牌”。

这场关税风暴,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,会把那些玩票的、赚快钱的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白牌卖家,统统筛出去。以前那种随便在1688上找点货,贴个牌就敢卖到海外的日子,一去不复返了。门槛,被无限拉高了。

对于TEMU来说,这尤其致命。它的崛起,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海量的中小白牌商家。现在,这些商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,TEMU的根基自然会动摇。已经有商家扛不住,选择退出TEMU,转战别的平台了。

未来怎么走?答案其实已经写在了墙上。

  1. 模式转型半托管,或者说海外仓模式,将成为主流。这次风波里,用全托管直邮的商家被打得落花流水,而提前布局了海外仓的半托管商家,则相当于躲进了“避风港”。TEMU去年开始大力推半托管,现在看来,简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,给自己留了条后路。
  2. 价值回归: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。以前靠低价就行,现在不行了。你得有自己的东西,有自己的品牌化标签,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。不然人家凭什么买你的?就凭你便宜?现在加了关税,你还便宜吗?
  3. 市场多元化: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美国市场曾经占了TEMU一半以上的销售额,风险太集中了。现在,中东、欧洲、拉美,这些新兴市场,才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你看,TEMU现在又搞了个叫“Y2”的新模式,说白了就是学亚马逊的自发货,但鸡贼的是,定价权还在平台手里。它在用尽一切办法,适应这个全新的、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。

那个草莽掘金、一夜暴富的时代,确实是结束了。但对真正的玩家来说,好戏才刚刚开始。牌桌上的投机者少了,但剩下的,个个都是高手。接下来的竞争,将是关于智慧、韧性和应变能力的终极考验。

谁能在这场风暴中活下来,并找到新的航向,谁就能在全球电商的舞台上,书写下一段传奇。

赞(0)
本站内容来源于用户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(点这里联系)删除 。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www.073980.com/12513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