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速全面放缓利润成关键指标
2025年这第一季度,简直就是给整个跨境圈泼了一盆冷水。之前那种闭着眼睛都能增长的黄金时代,好像……就这么过去了。大家都在聊关税,聊特朗普,但拨开这些烟雾弹,看看各家平台交上来的成绩单,那才是真的刺刀见红。
以前我们看财报,眼睛都盯着营收增速,数字不好看都不好意思发出来。现在呢?风向全变了,大家开始悄悄比谁的利润更好看,谁亏得更少。这感觉,就像一群狂奔的选手,突然都慢下来开始比谁的耐力更强,谁能熬到最后。
你看亚马逊,这位老大哥,身位还在,但脚步明显慢了。一季度电商营收增长5%,去年同期可是7%。北美大本营的增速也从12%滑到了7.6%。但是,人家牛就牛在,钱赚得更多了!净利润暴涨64%,达到171亿美元。什么意思?就是说,亚马逊不再追求跑得快,而是追求跑得稳,开始精打细算地从每个订单、每个环节里“榨”利润了。

eBay也差不多是这个路子,营收增速滑了,但利润转正了,从去年的负增长22.75%一下拉到正增长14.8%,挺吓人。当然,eBay现在聪明了,专心搞它的汽配、收藏卡这些小众但忠诚度高的循环品类,关税大棒挥下来,对它影响反而没那么致命。
再看咱们中国的几位选手,那叫一个惨烈。
阿里国际(AIDC),营收增速从去年的45%直接腰斩到22%。虽然这速度在阿里集团里还算能打,但跟自己比,风光不再。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零售业务(速卖通、Lazada这些),增速从56%掉到24%,简直是断崖式下跌。更要命的是,它还在持续亏损,一个季度亏掉35个亿,虽然比去年同期少亏了点,但依旧是个巨大的窟窿。
拼多多的Temu,去年还是那个搅动风云的“鲶鱼”,增速神话一样的存在。现在呢?拼多多一季度整体营收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30%暴跌到只有10%。被认为是Temu业绩风向标的“交易服务收入”,增速更是从恐怖的327%骤降到6%!这个数字,简直让人不敢相信。财务副总裁都出来说了,增速放缓是预期的,但外部环境变化加速了这一趋势。这话说得……很官方,但背后的压力,懂的都懂。
平台/公司 | 2025年Q1关键数据变化 | 我的“人话”解读 |
亚马逊 | 营收增速放缓 (7%→5%),但净利润大增 (64%) | 老大不追求规模了,开始疯狂搞钱,每一分利润都要抠出来。 |
eBay | 营收增速微降,但净利润由负转正 | 专注小众赛道,闷声发大财,反而躲过一劫。 |
阿里国际 (AIDC) | 零售业务增速腰斩 (56%→24%),持续亏损 | 还在烧钱换市场,但火势明显小了,有点后劲不足。 |
拼多多 (Temu) | 交易服务收入增速骤降 (327%→6%) | “火箭”燃料快烧完了,从平流层开始往下掉了。 |
字节跳动 (TikTok) | 海外收入增长,但集团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 | 电商和AI是两个巨大的烧钱黑洞,利润被严重侵蚀。 |
Shein | 估值下降,利润下滑 | 快时尚的魔法棒好像没那么灵了,增长和利润都在失血。 |
就连没上市的TikTok Shop和Shein,日子也不好过。字节的净利润增速大滑坡,利润率也在掉,为什么?报告说是在AI和海外电商上花钱太多了。Shein更惨,估值一路下跌,利润也大幅缩水。
所以你看,整个行业,从领头羊到追赶者,无一例外,都在减速。以前那种野蛮生长的“圈地运动”结束了,现在进入了“存量搏杀”的巷战阶段。谁能先实现盈利,谁能实现高质量的增长,谁才能活下来。
PK新市场、撬走头部商家 平台攻防大战再升温
市场一冷下来,平台之间的争斗就更疯狂了,简直是贴身肉搏。打法就两个:一是对外抢地盘,去没那么卷的新市场找增量;二是对内挖墙脚,把对手的优质商家撬过来。
亚马逊这个浓眉大眼的,也被逼得下场打价格战了。搞了个叫“Amazon Haul”的低价区,直接从中国发货,商品便宜得不像话,还给50%的补贴。这姿态,摆明了就是冲着Temu和Shein来的,意思是“你们能玩的,我也可以”。
Temu呢,还是老一套,用钱砸。超级碗的广告几千万美金眼都不眨,社交媒体上更是铺天盖地。它的逻辑简单粗暴:用最低的价格和最猛的广告,把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一网打尽。甚至直接要求商家,你的报价必须比亚马逊低,不然就别玩了。
速卖通(AliExpress)则玩起了“名人效应”,全球签代言人。欧洲杯、贝克汉姆、汤唯、马东锡……请的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儿。这架势,就是想用明星的光环快速打开知名度,提升品牌形象。但这种玩法,代价也是巨大的。阿里财报里明明白白写着,亏损扩大,主要就是因为对速卖.通的投入增加了。说白了,这些代言费,都是从利润里割出来的肉。
平台的钱袋子一紧,加上美国关税政策跟“抽风”一样,大家被迫把目光从美国挪开,涌向欧洲、中东、拉美这些新战场。Temu和Shein在美国的广告预算大砍,转头就在法国、英国疯狂投放。结果也立竿见影,Temu在欧盟的销售额大涨,法国市场甚至翻了一倍。
除了抢用户,抢商家的战争更是到了白热化的地步。
以前大家还算有点默契,TikTok搞美妆,Temu搞工厂货,Shein搞服装,亚马逊搞大件,井水不犯河水。现在?全乱了。
亚马逊、Temu和Shein的卖家重合度高得惊人,据说有两成的卖家是三家通吃。平台们为了抢这些“香饽饽”,什么招都用上了。
- 亚马逊:疯狂开线下招商会,微信公众号天天发招募信息,就差拉着你的手让你去开店了。
- Temu:调整组织架构,精细化运营,尤其盯着亚马逊的优势品类——大件商品,推出“半托管”模式,摆明了就是要挖亚马逊的根基。
- 速卖通:搞“百亿补贴品牌出海”,给流量、免运费、减免处罚,就差给新商家磕头了。
- TikTok Shop:不断降低入驻门槛,还给重点商家配1对1的运营经理,手把手教你怎么做。
- Shein:在全国的产业带疯狂扫货,开上百场招商会,从衣服到家电,什么都要。
为了讨好商家,平台甚至开始“自残”——降低佣金。亚马逊把服装品类的佣金从17%降到5%,这可是史无前例的。这一刀下去,平台自己少赚了,但商家实实在在地拿到了好处。
这场平台间的攻防大战,已经从单纯的流量竞争,演变成了对整个供应链和商家生态的全方位争夺。
坐拥平台争宠之便跨境大卖增收却不增利
平台打得火热,按理说,我们这些卖家应该是最爽的,坐收渔翁之利嘛。今天亚马逊给优惠,明天Temu给补贴,渠道多了,机会也多了。你看致欧科技的财报,就得意洋洋地写着“精准把握TEMU、TikTok、SHEIN等新兴渠道的流量红利”。
数据也确实好看。赛维时代在Temu上的收入,一年暴涨了65倍!在TikTok上更是增长了100多倍!这数字,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。
但是,你先别激动。翻开财报的另一页,看看净利润,心一下就凉了半截。
这就是现在跨境圈最真实的写照——增收不增利。
赛维时代、华凯易佰、致欧科技……这些榜上有名的头部大卖,营收蹭蹭往上涨,净利润却哗哗往下跌,跌幅超过20%都是常态。反倒是安克创新这种搞3C的,和子不语这种做服装利润高的,日子还算滋润。
为什么会这样?
说白了,就是卷。卷疯了。
- 低价竞争:新平台、新卖家进来,最简单的打法就是低价。你卖10块,我卖9块,他卖8块。最后大家都没得赚,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。90%的头部大卖毛利率都在下降,这就是铁证。
- 营销成本暴涨:流量越来越贵,你想让客户看到你,就得砸钱做广告。你看赛维时代的业务推广费,一年涨了132%!三态股份的广告费也涨了快一倍。这些钱,都是从利润里掏出来的。
- 仓储成本飙升:平台搞“半托管”,要求卖家在海外备货。这就意味着你得租更多的海外仓,仓储成本直线飙升。华凯易佰的仓储费一年涨了153%,赛维时代也涨了一倍多。
赚的钱,根本赶不上花钱的速度。这就是“虚假繁荣”的真相。
所以,大卖家们也开始自救了。他们的动作出奇地一致:
- 全球化布局: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美国关税高,我就去东南亚建厂,去越南采购。供应链必须是全球化的,才能对冲风险。
- 降本增效: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物流和仓储成本,优化每一个环节。
- 拥抱AI:这已经不是时髦了,是救命稻草。从AI客服、AI写文案,到用AI分析市场、辅助研发,再到用AI驱动整个公司的运营。华凯易佰甚至把“AI驱动”定为了2025年的核心战略。
这些头部大卖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。他们不再是单纯的“倒爷”,把中国货卖到国外。他们正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,在全球采购、全球销售、全球运营。
2025年,注定是跨境电商的分水岭。
那个靠着国内供应链优势,单纯比谁价格更低的“草莽时代”,彻底结束了。市场不再奖励鲁莽,而是考验品牌的韧性和定力。对于我们卖家来说,你不仅要懂产品,懂流量,你更需要有全球一盘棋的视野和操盘能力。
对于平台而言,那个只看GMV和用户数的“野蛮增长”时代也一去不复返。如何精细化运营,如何尽快止亏盈利,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,才是终极考验。
眼下这场风浪,看起来很吓人,像是一场危机。但换个角度看,又何尝不是一次“去伪存真、强筋健骨”的历练呢?能熬过这个冬天的,必将迎来一个更强大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