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速全面放缓利润成关键指标
2025年这第一季度,简直就是给所有跨境人头上浇了一盆冷水。真的,毫不夸张。过去那种闭着眼睛都能捡钱、动不动就百分之几百增长的好日子,好像一夜之间就按下了暂停键。风向彻底变了,现在大家嘴里念叨的,不再是营收数字有多漂亮,而是兜里到底还剩多少利润。
你瞅瞅那些巨头们的财报,一个个都像商量好了一样。
就拿老大哥亚马逊来说,体量是真大,电商业务营收570多亿美金,但增速呢?5%。去年同期还有7%呢。北美大本营也从12%的增速滑到了7.6%。这感觉就像一辆高速飞驰的跑车,虽然还在跑,但明显感觉引擎声音没那么带劲了。不过,亚马逊是真会赚钱,净利润蹭蹭往上涨,同比增长了64%,达到了171亿美金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人家开始踩刹车,不玩命往前冲了,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,想方设法从每个订单里抠利润了。

再看eBay,情况也差不多。营收增速下来了,但利润上去了。它也算聪明,早早地就躲开了主流战场的炮火,跑去做什么汽配、收藏卡、潮玩IP,这些东西受关税影响小,玩的是圈子文化,黏性高。所以虽然也下滑,但没那么惨烈。
然后就是咱们国内的几位重量级选手了。
阿里的国际盘子(AIDC),营收增长22%,听着还行是吧?可你得跟去年比啊,去年同期可是45%!直接腰斩。尤其是零售那块,速卖通、Lazada这些,增速从56%掉到了24%,这可不是小滑坡,简直是悬崖式下跌。更要命的是,阿里国际还在烧钱,还在亏。虽然亏得比去年少了点,但终究还是个无底洞。
最让人大跌眼镜的,还得是Temu。拼多多的财报里,交易服务收入这块,基本就是看Temu的脸色。去年同期增速是啥?327%!跟坐了火箭一样。今年呢?6%。你没看错,个位数,6%。这落差,简直能把人下巴惊掉。拼多多自己都说了:“规模大了,挑战来了,增速放缓是正常的。”话是这么说,但这速度也太“正常”了点。
就连那些还没上市、神神秘秘的Shein和TikTok Shop,日子也不好过。传闻里,字节的海外业务利润增速大跳水,Shein的估值也是一降再降,利润腰斩再腰斩。
所以你看, картина (俄语:画面) 很清晰了:
平台 | 2025年Q1核心表现 | 我的“人话”解读 |
亚马逊 | 营收增速放缓 (5%),利润大增 (64%) | 大哥不带头冲了,开始回家数钱了。 |
阿里国际 | 零售业务增速腰斩 (从56%到24%),持续亏损 | 还在烧钱换市场,但火势明显小了,有点力不从心。 |
Temu (拼多多) | 交易服务收入增速骤降 (从327%到6%) | “低价魔法”的咒语好像没那么灵了,从火箭换成了自行车。 |
Shein / TikTok | 传闻利润、估值双双下滑 | 神秘玩家也藏不住了,高速扩张的后遗症开始显现。 |
整个行业,就像一锅煮沸的水,现在火关小了,虽然还冒着热气,但已经不再沸腾。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,可能真的过去了。大家现在都冷静下来,开始琢磨怎么高质量增长,说白了,就是怎么活下去,而且活得有钱赚。
PK新市场、撬走头部商家 平台攻防大战再升温
当原来的地盘不够分的时候,会发生什么?答案很简单:打出去,抢别人的!
现在的跨境平台之间,就是这么个状态。简直就是一场混战,刺刀都亮出来了。战场主要有两个:一个是新市场,一个是好商家。
美国市场因为关税问题,现在就像个火药桶,谁都不敢把宝全押上。于是乎,大家一窝蜂地涌向欧洲、日本、巴西这些地方。你看Temu和Shein,在美国的广告预算咔咔往下砍,转头就在法国、英国这些地方疯狂砸钱。Sensor Tower的数据都说了,他们在欧洲的广告支出蹭蹭地涨。这不就是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新玩法嘛!
阿里也早就看明白了,蒋凡直接说,要盯着欧洲、海湾这些新机会。TikTok更是要把电商小店开到意大利、德国、法国去。
为了抢地盘,营销手段也是花样百出。
- Temu:简单粗暴,就是砸钱。超级碗几千万美金的广告眼都不眨,就为了告诉你“像个亿万富翁一样购物”。
- 速卖通:玩起了“名人效应”,签完欧洲杯,签中东球星,签完韩国马东锡,又签全球巨星贝克汉姆。这阵仗,就是要把品牌形象往上拔。
- 亚马逊:被逼得没办法了,也搞起了低价商城“Amazon Haul”,直接跟Temu、Shein打对台。甚至把服装品类的佣金从17%降到了5%,这简直是割肉放血,就为了留住那些卖便宜货的商家。
当然,这些大动作的背后,都是白花花的银子。阿里的财报里明明白白写着,亏损扩大,主要就是因为对速卖通的投入增加了。拼多多的净利润也大降,华尔街都看出来了,是Temu这个“吞金兽”拖了后腿。
抢完地盘,下一步就是抢人——抢商家。
以前大家还算有点默契,你做你的美妆,我做我的工厂货,他卖他的大件。现在?不存在的。界限早就模糊了,大家都在互相“挖墙脚”。
- 亚马逊天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喊话,线下招商会一场接一场,就差拉着你的手说:“亲,来开店吧!”
- Temu更直接,调整架构,精细化招商,尤其盯着亚马逊的优势品类——大件家居搞“半托管”,摆明了就是要虎口夺食。
- 速卖通的“百亿补贴品牌出海”,就是冲着天猫那些大牌和跨境大卖去的,给流量给补贴,就怕你不来。
- TikTok Shop连入驻门槛都降了,以前还要看你有没有电商经验,现在“选填”就行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招商了,这是一场围绕着中国供应链的争夺战,战火甚至都烧到了东南亚,亚马逊在越南加人加钱,就是要挖当地的卖家。
平台们为了拉拢我们这些卖家,从全托管玩到半托管,疯狂建海外仓,甚至不惜降低佣金。这背后,都是巨大的成本投入,也难怪他们的利润表不好看了。
坐拥平台争宠之便跨境大卖增收却不增利
按理说,平台打得越热闹,我们这些被争抢的卖家日子应该越好过吧?坐收渔翁之利,左手接Temu的橄榄枝,右手拿亚马逊的补贴,想想都美。
但现实,往往比故事骨感得多。
你看那些上市大卖的年报,数据很诚实。致欧科技就在财报里说,抓住了Temu、TikTok这些新兴渠道的流量红利。赛维时代在Temu上的收入,一年暴涨了6500%!在TikTok上更是夸张,涨了一万多个点!
营收数字确实漂亮,但翻到利润那一页,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。
“增收不增利”——这五个字,就像个魔咒,笼罩在大多数跨境大卖的头上。赛维时代、华凯易佰、致欧科技……一长串名单,全都是营收涨了,净利润反而掉了两成以上。
为啥会这样?钱都去哪儿了?
- 营销成本爆炸:平台竞争是激烈,但也意味着流量更贵了。你想在海量商品里被看到?拿钱来换!看看那些大卖的财报,广告营销支出的增长比例,比总销售费用的增长都高。赛维时代的业务推广费涨了132%,三态股份的广告费涨了97%。这不是花钱,这是在烧钱!
- 仓储成本飙升:平台搞半托管,听着好听,但意味着我们卖家得自己备货到海外仓。这成本,谁用谁知道。华凯易佰的仓储费一年涨了153%,赛维也涨了103%。货压在仓库里,每天睁开眼就是哗哗的流水账。
- 无休止的低价内卷:新卖家像潮水一样涌进来,他们最擅长的武器是什么?低价。同一个产品,他敢卖你一半的价钱,就为了冲个排名。结果呢?整个品类的利润空间都被打没了,大家一起在泥潭里挣扎。
所以,你看,我们这些卖家,表面上风光无限,被平台捧着,实际上是夹在中间受气。平台的补贴和流量,最后都变成了我们投入的广告费和仓储费,转了一圈,钱还是回到了平台和各种服务商的口袋里。
当然,聪明人不会坐以待毙。现在的趋势很明显,大家都在拼命转型自救。
- 拥抱AI:这已经不是时髦了,是标配。从客服、写文案,到分析市场、开发产品,能用AI的地方绝不含糊。华凯易佰甚至把“AI驱动”定为公司核心战略。
- 全球供应链: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关税一来,大家如梦初醒。现在都在搞全球柔性供应链,赛维时代在越南的工厂都投产了,致欧也在加大东南亚的采购。目的就是为了对冲风险。
- 多渠道发展:死守一个平台太危险了。线上线下一起搞,综合平台和垂直平台都布局,想尽办法分散风险。
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卖货了,这是一场关于运营、关于战略、关于全球化视野的生存游戏。
结语
2025年,注定是跨境电商的分水岭。
那种靠着信息差和国内供应链优势就能躺着赚钱的“黄金时代”,彻底结束了。对于我们卖家来说,风浪来了,考验的是真正的硬实力。你不仅要懂产品,更要懂市场,懂品牌,懂全球布局。那种只会“搬运”的传统商家,注定要被淘汰。现在市场需要的是有韧性、有定力、有全球一盘棋思维的新一代全球化企业。
对于平台而言,也一样。靠烧钱换GMV和用户的野蛮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。现在,市场要看的是你的盈利能力,是如何在精细化运营中找到高质量的增长点。这才是最终极的考验。
说实话,眼下的阵痛确实难熬。但长远看,这或许不是坏事。一场风暴,会吹倒那些根基不稳的树,但也会让那些扎根深厚的树木长得更加强壮。
这或许就是一次残酷的“加强筋骨,破茧重生”的磨炼吧。活下来的,才是真英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