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更多人
做好电商出海!

问答社区

tiktok上的stem是什么?

死性不改我活该 tiktok 2

tiktok上的stem是什么?

回复

我来回复
  • 1701
    kpccatalina 评论

    当你在TikTok的浪潮中冲浪,刷到一个标签或话题带着“STEM”字样时,请务必暂停你脑海中关于烧杯、代码、桥梁设计或解剖青蛙的联想。这里的“STEM”,并非我们通常在教育、科技领域谈论的科学(Science)、技术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和数学(Mathematics)的缩写。恰恰相反,TikTok语境下的“STEM”摇身一变,成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、极具爆发力,甚至带着点火药味的 网络迷因(Meme),一个“梗”。

    这个“梗”的核心,并非源于什么高深的理论或是前沿的科技,而是深深植根于一段极具辨识度的背景音乐(BGM)。这段音乐,据广泛流传的说法,是源自一部可能颇有年代感、描绘家长里短,特别是婆媳矛盾或邻里争执的民间情景剧或小调片段,其中以“婆婆”为主题的音乐尤为突出。这段BGM往往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:

    1. 旋律的“魔性”与重复性:它通常不是什么悠扬婉转的曲子,反而可能带点尖锐、急促,甚至有些“刺耳”的重复乐句。这种简单粗暴的旋律极易上头,像钩子一样勾住听众的耳朵,过耳难忘。
    2. 浓厚的乡土与生活气息:音乐的风格往往不那么“洋气”,反而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、朴实的,甚至可以说是“土味”的感觉。这恰恰是它魅力的一部分,因为它连接的是最真实、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。
    3. 内嵌的“冲突感”:这段BGM的原生语境往往伴随着争吵、不满、委屈或者对抗。音乐本身就好像自带一种紧张或激愤的情绪底色,为后续的情感表达铺好了温床。

    正是这样一段充满“年代感”和“烟火气”的BGM,意外地在TikTok这个以新潮、快速著称的平台上引发了病毒式传播。它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许多用户,尤其是经历过或目睹过类似生活场景的用户的 集体记忆阀门。视频中可能重现的,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穿衣打扮风格(比如略显过时但符合特定年代或地域特色的服装),更重要的是那种 “吵架的方式”——那种可能略显夸张、情绪激动、据理力争(或者胡搅蛮缠)的沟通模式。这勾起了很多人的“童年回忆杀”,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,也对这种直白、不加掩饰的情感宣泄方式产生了共鸣。

    那么,这个“梗”具体是怎么被应用的呢?用户们通常会在视频中,将这段“STEM” BGM作为背景音,配合表演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,其核心可以概括为: “越想自己,越生气”

   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且真实的心理过程。它描绘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到委屈、不公、烦躁或无奈的瞬间。比如:

    • 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或回报。
    • 被误解、被冤枉,有口难辩。
    • 遇到不讲理的人或事,感到憋屈。
    • 回想起过去的某个决定或经历,觉得当时的自己很傻很天真,吃了亏。
    • 单纯的就是心情不爽,需要一个情绪出口。

    在这些情境下,当事人往往会陷入一种 “反刍式思考”。他们反复琢磨事情的经过,越琢磨越觉得是对方的错,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,越琢磨越放大自己的委屈和愤怒。这时,配上那段自带“火气”和“委屈”属性的BGM,整个情绪就得到了极具戏剧化和感染力的呈现。视频中的表演者可能表情夸张,动作幅度大,用近乎“撒泼”或“控诉”的方式来演绎内心的不平。

    这种表达方式的关键在于,它并非总是严肃的愤怒,很多时候带有一种 自嘲和戏谑 的成分。用户通过这种略显夸张的方式,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以一种娱乐化的形式展现出来,反而达到了一种解压的效果。观众在观看时,往往能感同身受,因为谁生活中还没遇到点糟心事呢?看到别人用如此“抓马”(Dramatic)的方式表达出来,既觉得好笑,又仿佛看到了那个偶尔也会“越想越气”的自己。

    因此,TikTok上的“STEM”梗,实际上是用户们创造的一种 情感表达的快捷方式和共鸣符号。它代表的不是逻辑与理性,而是:

    • 一种强烈的不满或委屈感:通常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或事,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。
    • 一种“越想越气”的心理状态:情绪在内心反复酝酿、发酵,最终达到一个爆发点。
    • 一种敢于“对抗”的姿态:哪怕这种对抗只是情绪上的、表演性的,也传达出一种“老娘/老子不忍了”、“跟你没完”的态度。
    • 一种接地气的、甚至略带“土味”的真实:它不追求精致和完美,反而拥抱生活中的粗糙和直白。
    • 一种群体性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:使用这个梗,意味着你理解并参与到这种特定的网络文化和情感表达中。

    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梗能在TikTok上如此流行?

    1. 情绪价值的精准捕捉: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微小负面情绪。这个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、高效率的宣泄渠道。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“憋了一肚子火,不吐不快”的感觉。
    2. TikTok平台特性的助推:TikTok以短视频和背景音乐为核心,极易形成“声音模仿”和“情景再现”的传播链条。一个有特色的BGM一旦被挖掘出来,很快就能被大量用户复制、改编和传播,形成滚雪球效应。
    3. 怀旧与新潮的碰撞:这个梗巧妙地融合了具有年代感的元素(老剧、小调、特定吵架方式)和最前沿的社交媒体平台(TikTok)。这种反差本身就具有吸引力,让不同年龄层的用户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。年轻人觉得新奇有趣,年长者则可能在其中找到一丝熟悉的味道。
    4. 幽默与解构的力量:通过夸张、戏谑的表演,原本可能令人沮丧或愤怒的事情被赋予了喜剧色彩。这种幽默感不仅能化解尴尬,还能拉近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。它解构了严肃的冲突场景,将其转化为一种娱乐消费品。
    5. 参与门槛低,易于模仿:使用这个梗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或高超的演技。只需要找到那段BGM,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绪进行简单的表演即可。这种低门槛性使得更多普通用户能够参与进来,共同推动梗的流行。

    需要强调的是,虽然这个梗带有“对抗”的意味,但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,甚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调适方式。 它更像是一种数字世界里的“情绪表演工作坊”,让人们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和被理解的环境里,释放那些平时不便或不敢直接表达的负面情绪。它提醒我们,即使在追求高效、理性的现代社会,那些看似“不登大雅之堂”的、充满烟火气的、甚至有些“撒泼打滚”式的情感表达,依然有着它们存在的价值和引起共鸣的力量。

    所以,下次当你在TikTok上再次邂逅“STEM”,请放下对科学殿堂的想象,不妨沉浸在那段或许有些聒噪但充满魔力的BGM中,感受那份源自生活最深处、最真实的“越想越气”,以及随之而来的,那份略带戏谑却又无比真切的 对抗生活小确丧的勇气。这,就是TikTok赋予“STEM”的全新、独特且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内涵。它就像一面哈哈镜,映照出现代人复杂情绪的一个侧面,吵闹、鲜活,又异常解压。它证明了,网络文化总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,从最不起眼的角落里,发掘出能够触动大众神经的、充满生命力的表达形式。

    3周前 0条评论
已关闭回复。

赞(0)